邪
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致病因素。因从外侵入人体,故又称外邪。
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致病因素。因从外侵入人体,故又称外邪。
《圣济总录》卷十三方。黄芪一两半,羌活、石斛、防风、枳壳(麸炒)、人参、炮附子、茯苓、牡蛎、五味子、牛膝(酒浸)各一两,续断半两,地骨皮三分,干地黄二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服。治心脾受病,精血虚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丁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齿牙浮动。导致牙齿松动的原因有:①龋齿虫蚀蛀空,致牙齿动摇者;②胃中伏火,火毒上攻而牙齿动摇者;③因肾气虚衰,不能固齿,致齿龈宣露而牙齿动摇者等等。治宜分虚实,分别选
见《福建中草药》。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初医学家。字韵伯,号似峰。原籍浙江慈溪,后迁居吴之虞山(江苏常熟)。钻研《内经》、《伤寒论》颇有心得,撰《内经合璧》,已佚。另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称《伤寒来苏集》
出《濒湖集简方》。为棕榈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见《素问玄机原病式》。指由脏腑失调所致的风阳上亢的疾患,与内风相似。因在不知不觉中自内部逐渐发生,故称“暗”。以头晕目花为主要证候。《医钞类编·头痛门》:“暗风,头旋眼黑,昏眩倦怠,痰涎壅甚,
病名。见高淑濂《胎产方案》。多因产后气血更虚,风寒湿邪乘虚入胆,郁而化热,蕴蒸胆汁,泛溢肌肤,皮肤色黄,甚者目黄,尿黄如茶汁者,治宜加减阴疸汤(人参、柴胡、白芍、甘草、干姜、半夏、党参)。阳亏者加桂附
【介绍】:见张遂辰条。
见《本草蒙筌》。即浮小麦,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