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体内重浊下降或浓厚的物质。如存于五脏的水谷精微物质,归于六腑的饮食糟粕等,均属浊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病名。《治疔大全》:“生于正疔之旁,其证极轻,照常治之即瘥。”
出谢文祥《救产全书》。即胞衣。详该条。
①见《湖南药物志》。为女萎之别名。②见《四川中药志》。为川木通之别名。各详该条。
证候名。多因湿郁生热,热盛化火而伤及脾阴。症见脘腹痞满、身重肢痠、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大便坚结,舌苔由灰滑变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之入中焦……有伤脾阳,有伤脾阴……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介绍】:见王琦条。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19卷,已佚。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玄感传尸方》1卷。已佚。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①惊悸怔忡、心神慌乱的一类病症,可用重镇安神法或用养心安神法以平定之。②小儿惊风抽搐一类病症,可用镇静平肝法,如磁朱丸之类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