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舌下痈

舌下痈

病名。即痈生舌下。《喉科指掌》卷五:“舌下痈,此乃脾肾积热故发症于舌下,然舌下有金津玉液二穴,通于肾经肾水枯竭,生于此穴,诊其左尺洪数者是也。”参见舌痈条。

猜你喜欢

  • 施潢(huáng 黄)

    【介绍】:见吴邦宁条。

  • 王鞠坪

    【介绍】:见王德森条。

  • 阳台

    名词。出《洞玄子》。指阴道。

  • 缠络

    见系络条。

  • 牛腿子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藤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 通因通用

    反治法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证。通泄的病证,一般应采用固涩的治法。但对某些现象是“通”,而本质是瘀热或积滞的病证,则不但不能温补固涩,反而要通利,故称。如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

  • 童子痨

    疳痨的俗称。详疳痨条。

  • 黄丁

    病名。①五丁之一。《华氏中藏经》卷中:“黄丁者,起于唇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多由火毒炽盛上炎于唇所致。治宜解毒泻火。用五味消毒饮、

  • 水罐法

    拔罐法的一种。此法是用煮水时水气之力,排去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以吸着在拟吸拔的穴位或皮肤上的一种疗法。由于此罐多用竹筒制成,因此,亦称竹罐疗法。其操作方法如下:将竹罐放在清水中煮沸3~5分钟。然

  • 肾惊

    脏腑惊证之一。出金·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详脏腑惊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