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痈

脾痈

病名。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章门穴为脾经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症见腹胀咽干小便短涩。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黄汤、赤豆苡仁汤二方合用,腹胀全消宜六君子汤补脾调理。参见胃痈条。②出《外科启玄》卷五。指发于肩贞臑俞二穴之外痈,证治见外痈条。

猜你喜欢

  • 奚凤鸣

    【介绍】:明代医生。上海县人。年轻时开始为疡医,尤其善于治疗痈疽,认为痈疽中间溃烂,四周积有腐溃物时,非吸之不能尽。故治此种病时,招募人先用苦酒漱口后,去吮痈疽。对贫穷病者,则亲自吮吸。

  • 芳香草

    见《云南中草药》。为透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 灰碱

    出《本草纲目》。又名石碱、花碱、水碱。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咸、苦,温。软坚,消积。①治积块,噎膈反胃。内服:3~9克,入丸、散。②治疣赘,研末调敷;虫牙痛,研末填

  • 六腧

    指六腑所属阳经的井、荥、俞、原、经、合等六个特定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 呕吐苦水

    见《症因脉治·吐水类》。又称呕苦。详该条。

  • 子仪本草经

    书名,见荀勗《中经薄》,1卷。子仪系扁鹊弟子。原书已佚。

  • 肝阳头痛

    病证名。指肝阳上扰所致的头痛。《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医醇賸义·

  • 败血冲胃

    产后三冲之一。《张氏医通》卷十一:“败血上冲有三,……若闷绝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用平胃加姜桂,往往获效。不应,送来复丹。呕逆,腹胀,血化为水者,金匮下瘀血汤。”

  • 上窍

    指眼、耳、口、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参见七窍条。

  • 滑可去着

    用滑利通淋的药物,治疗湿热凝结的淋证。《汤液本草》卷上:“滑可以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又如石淋,尿中夹砂石,排尿困难,或尿时疼痛,或腰痛难忍,尿色黄赤而浑浊或带血,苔黄白腻,脉数,用葵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