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理论之一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引,引领,引出。从阳引阴指从阳分引出阴分的邪气,或从阳分引出阴分的正气,本指针法而言,但也适用于其它治疗手段。《类经》十二卷
小便不利症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肺阴不足则水无化源,肝阴不足则不能施泄,肾阴不足则水竭于下,都可导致小便不利。主要症状为小便不通,内热神衰,肌肉黑瘦,下午咳嗽,脉多细数。治宜养阴为主。肺阴不足用生
即下颌支髁状突。
书名。1卷。不著撰人。《郡斋读书后志》认为系唐代著作。本书专谈用点烙法治疗多种黄疸病证。原书已佚,但其佚文保留于《太平圣惠方》第55卷中。
全舌红绛色,舌尖出血如溅。为热盛营血之候,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连等治之(见《伤寒舌鉴》)。
【介绍】:见张世贤条。
调节针感(得气)的方法。包括捻转、提插、呼吸、指循及龙虎扑腾、青龙摆尾……等。《金针赋》:“及夫调气之法,……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至气至。”
即紧按慢提。见该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脾胃脆弱,乳食停滞,脾胃受伤,聚液为痰,痰涎上冲,乳食上逆,咳嗽面赤,痰喘壅甚,宜葶苈丸。
【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生。清河(今河北省境内)人。善长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