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脉原

脉原

脉学著作。3卷。日本。大西葆光撰于1860年。本书广引历代医家之说,阐述常见27种脉象所主病证。又摘录《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脉诊之原文,结合个人临床心得,分析其病证及治法。书中或因脉论证,或因证论脉,提示脉诊与辨证之间的关系。现有1861年桂林堂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猜你喜欢

  • 叉手自冒心

    证名。指两手交叉覆按心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溯源集》注:“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

  • 黄缠喉风

    病名。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指缠喉风喉内肿痛,其色红黄,蒂丁后有脓者,或伴有两腮赤肿疼痛。多为痰火邪毒上冲的实热症。治宜泻火解毒,祛痰消肿。方可选用三黄凉膈散、普济消毒饮,黄连温胆汤等加减。脓成以刀

  • 伤风嗽吐

    病证名。指小儿伤风咳嗽而吐痰涎的证候。多由风邪入于肺胃,入里化热,灼液成痰,痰结胸中,以致肺气不宣而成。《幼科金针》:“伤风嗽吐者,寒气滞于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而吐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 牙车

    出《灵枢·本藏篇》。又名牙床。即口腔内载齿之骨,分上、下两部分。即今之牙槽骨。

  • 齿龈结瓣

    齿龈红肿如瓣状。常伴有齿龈出血、疼痛或溃烂,口腔有秽臭气味。为热毒内攻、胃火炽盛之证(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 凤石医仙

    【介绍】:见徐豳条。

  • 内消

    ①病证名。①消渴病之一。《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

  • 泻心

    属泻火通降法。适用于心胃火炽的治法。如因胃火盛而牙龈肿痛、口臭、嘈杂、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数,可用泻心汤以泻火解毒。又如心火盛而迫血妄行,症见吐衄、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目赤口疮、苔黄、脉数,也可用上方

  • 荡臂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上肢放松,作前后摆荡,幅度由小渐大。适用于治疗肩部疾患。

  • 阴常不足

    见《格致余论》卷一。阴,指津液精血。朱丹溪认为津液精血是人身的宝贵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果不注意保养精血,则阴虚阳亢,百病从生。这是他侧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