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焦

耳焦

证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甲乙经》:“耳焦枯受麈垢者,病在骨。”系指耳廓焦枯、无华,乃阴虚气血少之象。

猜你喜欢

  • 杂类名方

    见济生拔粹条。

  • 泻肺

    ①又称泻白。清泻肺内蕴热的方法。肺中伏热表现咳嗽气喘,身热不退,皮肤蒸热,傍晚尤甚,舌红苔黄,脉象细数,用泻白散加味。②痰阻胸膈,喘不得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 白饮

    即米汤,以其色乳白,故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五苓散方条下:“上五味,白饮和服方寸匕。”米汤送服药散,有助胃气以行药力的作用。

  • 伤寒咳

    病证名。①泛指外感病中所出现的咳嗽。《伤寒明理论》卷二:“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謦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气,寒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肺寒则外内合

  • 黄明生

    【介绍】:参见郑宏纲条。

  • 口糜

    证名。指口腔内泛现白色糜点,形如苔藓。《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宜局方凉膈散;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宜花粉末掺之

  • 内经遗篇病释

    见世补斋医书条。

  • 足趺骨

    跗骨的别名。详该条。

  • 中药炮制法之一。用少量清水将药物湿润,让水分逐渐渗透入内,使之发软。有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走失者,宜用此法。

  • 熊胆水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救必应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