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缓方

缓方

七方之一。方剂和缓者。适用于体虚而患慢性病证的。《儒门事亲》卷一:“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不得聘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递相拘别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性无毒则功自缓矣;有气味薄药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故补上治上,制之以缓……。”当前一般认为缓方有六种:①药味多,互相制约,单独直达的力量小;②应用无毒药物,使病邪缓解,免伤正气;③药味薄,不求速效;④应用甘缓药,缓慢发挥作用;⑤用丸药缓缓攻逐邪气;⑥用缓和药治本,增进抗病力,疾病自除。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

猜你喜欢

  • 叶德微

    【介绍】:见叶文龄条。

  • 痰饮恶寒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痰饮恶寒,由痰滞上焦,营卫阻滞,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恶寒。肥人多有此证。脉滑或沉,周身沉重,胸满食减,肌肉如故。”又:“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

  • 蛤蟆酥

    见《山东中药》。即蟾酥,详该条。

  • 惊痢

    病证名。八痢之一。小儿因受惊气机逆乱,湿注肠道而成痢者。多由外感惊恐,肝气逆乱,阻滞气机,湿浊内仃,下注肠道所致。症见腹痛,便下青色粘胨,心烦不食。治宜温肝燥湿。用左金丸。

  • 鹅口白疮

    出《本草纲目》。即鹅口疮。详该条。

  • 人迎脉

    详人迎条。

  • 腰痈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生于软肋下近腰带脉、五枢、维道等穴部位的外痈。证治见外痈条。

  • 半产下血不止

    病证名。多因堕胎复损胞脉或瘀血残留所致。治宜调补胃气为主。如脾虚者兼见食少纳呆,脘腹饱闷,方用四君子汤加当归、熟地;胃气下陷者,兼见痞满,小腹下坠,方用补中益气汤;因瘀血残留所致者,兼见下血色暗有块,

  • 滋阴八味丸

    《医方考》卷三方。原名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方。又名知柏八味丸、知柏地黄丸。山药、山茱萸各四两,牡丹皮、茯苓、泽泻、黄柏(盐水炒)、知母(盐水炒)各三两,熟地黄八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

  • 摸法

    推拿手法名。用手触摸肢体穴位,适用于全身各关节、骨骼、肌腱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