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来狂官谵语

猜你喜欢

  • 泄满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泄泻而腹满的病症。参见泄泻条。

  • 寒痉

    病证名。小儿痉证之一。外感寒邪而致的痉证。清·吴鞠通《解儿难》:“风寒、风湿致痉者,寒痉也。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见于乳幼儿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炎、肺炎等引起的惊厥。

  • 羊筋痧

    痧证之一。指病处白毛积聚如筋。《痧症全书》卷中:“羊筋痧,腹胀混身板痛,此二症胸前或腰背,用小针穿皮挑出筋毛自愈,只拣疼处看有毫毛聚起者便是,药用涤痧丸,普济消毒饮。”

  • 启玄子

    【介绍】:见王冰条。

  • 风痰

    痰证之一。①指痰扰肝经的病证。《医学入门》卷五:“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瞤动昏涩,耳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证,名曰风痰。”治宜用青州白圆子等方。《医宗必读》卷九:“在肝经者,名曰风痰

  • 太阴痉

    病证名。指太阴病出现痉症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

  • 脾虚经闭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因脾胃损伤,饮食益减,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治宜补脾胃,养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 耳根毒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生于耳根处的肿疡。由少阳胆经风热所致。初起耳根处肿大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疼,肿势渐增,状如伏鼠,焮赤疼痛。若身发寒热者,荆防败毒散汗之;发热肿痛甚者,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柴胡

  • 两感伤寒

    病名。指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

  • 黄芪补胃汤

    《兰室秘藏·泻痢门》方。黄芪、柴胡、当归、益智仁、陈皮各三分,升麻六分,炙甘草二钱,红花少许。为粗末,水煎服。治大便日行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作泻,腹中鸣,小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