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筋燥

筋燥

病证名。指筋脉干燥,屈伸不能自如之证。《圣济总录纂要》卷二:“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外证挛节,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多由肝经燥热,血液衰少,或肾虚髓少,筋失濡养所致。参见筋急拘挛条。

猜你喜欢

  • 猴丹

    见《中国医学大辞典》。为猴枣之别名,详该条。

  • 吴瑞

    【介绍】:元代药学家。著《日用本草》八卷。

  • 六椎

    指第六胸椎。《素问·刺热篇》:“六椎下间主脾热。”

  • 眼内风痒

    证名。出《银海精微》。指患眼遇风痒极者。详目痒条。

  • 育阴煎

    《疫痧草》方。龟板、鳖甲、生地黄、牡丹皮、鲜沙参、麦门冬、天花粉、浙贝母、玄参、犀角、鲜石斛、金汁。水煎服。治痧透肌燥,舌绛液干,喉烂便秘,脉弦无神。

  • 十三号革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沉香郁金散,见该条。

  • 血瘀

    血液瘀滞的各种病证。详瘀血条。

  • 惊积

    病证名。小儿受惊后,复为乳食痰热所伤而成的积证。《活幼心书》:“小儿所患之证,皆因乳哺不节,……但有时泄下青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丹溪心法》:“小儿食积,痰热,

  • 内经十二脉之一。同实脉。《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

  • 观音柳

    出《卫生易简方》为柽柳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