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多由上焦风热邪毒上冲咽喉而起。《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靠帝中下边,初起两边红紫如粟形大,逐时胀肿,起鳞向上者是;渐长如绿豆大,似松子一样,甚至黄皮裹住。及有莲子大者,斯难治矣。”一边生者名单松
【介绍】:清代医家。字逵宾。渌江(湖南澧陵)人,擅长针灸,撰有《勉学堂针灸集成》一书(1874年刊行)。
书名。1卷。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证、脉象、治法、禁忌等,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其状先从脚肿,而上气喘嗽也。”参见十水条。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当归身、白芍药、川芎、茯苓、半夏、橘皮、鳖甲、乌梅、姜、枣(一方有青皮)。水煎服。治劳疟久不止,或暂止复来。若寒多,加草果;热多,加柴胡;胃虚食少,加人参、白术;汗多,加黄芪、甘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虎杖(或三棵针)30克,木香、枳壳、大黄各15克,金钱草(或茵陈)30克,栀子四钱,延胡索15克。水煎服,每日12克,体壮证实者可日服二剂。用药后疼痛加剧,可
病证名。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者。《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治宜补益脾气。用补中益气汤。
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详久咳条。
见六种新编条。
出《诗经》。为蚱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