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白膜蔽睛

白膜蔽睛

眼科病证。俗称赤觑、赤瞎。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初起,势甚轻微,次后始赤涩有泪,浑睛生障,多脉与眵,日久诸轮廓皆坏,虽略能行走,瞳子不见影动,且障稍高于睛。”其睑内常有椒粟颗粒。类今之沙眼角膜血管翳。参见赤膜下垂条。

猜你喜欢

  • 空心蕹藤菜

    见《福建中草药》。为空心苋之别名,详该条。

  • 六畜痫

    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以痫发时叫声及病状命名。分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详各条。

  • 太医局教授

    宋代太医局职称。掌管医学教育,由翰林医官以下的中级医官或选择优等学生及技术较好的医生充任。九科之下,每科均设有教授1名。

  • 治金煎

    《目经大成》卷三方。玄参、桑白皮、枳壳、黄连、杏仁、旋复花、防风、黄芩、白菊花、葶苈子。水煎服。治肺热气滞而致的白睛肿胀,日夜疼痛。

  • 三调

    气功术语。即调身、调息、调心,为气功锻炼方法的三个组成部分。出隋智顗《童蒙止观》。该书称调身、调息、调心、调饮食、调睡眠为调五和。调身,即姿势或动作锻炼;调息,即呼吸锻炼;调心,即意志集中与运用的锻炼

  • 十脉

    《素问·气穴论》:“……内解写于中者十脉。”王冰柱:“……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

  • 阴虚喘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痰类》。又名阴虚喘逆。指阴虚阳浮所致的气喘。《丹溪心法·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症因脉治·喘症论》:“阴虚喘逆之因:阴血不足,五志厥阳之火,触动冲

  • 松子喉疔

    病名。又名松子疔。《喉科秘旨》卷下:“松子喉疔生于关内,小舌左右两边,形如松子,淡红而硬,大痛难食,背寒身热,两寸关脉紧甚,乃风火郁积之症也。”治宜祛风清热。用五味消毒饮、六味汤等加减。参见喉疔条。

  • 红火老鸦酸草

    见《草药手册》。为廊菌之别名,详该条。

  • 猫须公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即猫须草,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