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牙疳散

牙疳散

①《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方。煅人中白绿矾(烧红)、五倍子(炒黑)各等分冰片少许。为细末,先用水拭净牙齿,再以此散外敷。治小儿牙疳齿龈赤烂疼痛,口臭出血,甚则牙枯脱落,穿腮蚀唇。②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血竭青果炭、儿茶各60克,煅人中白、青黛、生硼砂各30克,冰片9克。为细末,擦患处。功能清胃消肿。治胃热火盛,牙痛牙疳,齿缝出血,牙龈肿烂。

猜你喜欢

  • 鼻须

    即鼻毛。详该条。

  • 额囟

    即前囟。见囟条。

  • 焰消

    见《土宿本草》。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 蛤蟆浆

    见《中药材手册》。为蟾酥之别名,详该条。

  • 背腧诸经心痛

    证名。外邪侵犯背腧诸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背腧诸经心痛,心与背相引,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诸腧、诸腑涉邪所致。病属外所因。”参见心痛条。

  • 咽气

    气功术语,古代主要导引法之一。《内经》:“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无数。”

  • 扬刺

    古刺法。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大的针刺方法。其法正中刺一针,四傍各刺一针,均用浅刺法。这种刺法扬散浮浅,故名扬刺。

  • 锦纹大黄

    见《备急千金要方》。为大黄之处方名,详该条。

  • 寒湿

    ①病邪。致病则阻滞阳气的运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濡写血溢。”②病证。由于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

  • 肾经失血

    证名。指房室过度伤肾所致的失血。《不居集》卷十三:“肾经失血:肾主五液,因房劳而动血者,出于肾。”其症多伴见气喘咳嗽。或呕吐痰涎,面红,骨蒸盗汗,咽干,烦躁。甚者大吐大衄,失血不止,四肢厥冷,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