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为二阳,太阴为三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马莳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三阴者,手太阴肺经也。”
【介绍】:见王之政条。
见《广西植物名录》。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见琼瑶神书条。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丁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轻浅单纯的病证,可逆其病气而治之。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参见正治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即客忤。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GB1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至营。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1.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1寸取穴。一说在“临泣后一寸半”(《针灸大成》)。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
温法之一。温通阳气的治法。如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等。详各条。
七窍之一。外耳道出口的孔窍。参见七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