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火珠疮

火珠疮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由心肝二经热毒炽盛而成。多生于头皮。初起患处皮肤红赤、中心起疱疹,明亮如珠,焮痛如烙。治宜凉血解毒。内服解毒泻心汤。外用生萝卜汁加醋少许和匀调涂。类于非典型带状疱疹。

猜你喜欢

  • 陈康斋

    【介绍】:见陈其晋条。

  • 足底疔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中卷。即涌泉疽。见该条。

  • 花商陆

    见《杭州药用植物志》。为美商陆之别名,详该条。

  • 蛇缠虎带

    病证名。出明·万全《育婴家秘》。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但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病

  • 痧喉

    病名。即喉痧。又名疫喉、疫喉痧、烂喉痧。本病除发热、咽喉疼痛肿烂外,皮肤还出现痧斑,故名。治以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法为主。参见疫喉等条。

  • 戴白生

    指儿生下时,头上戴有膜一片,粘腻如胶者。

  • 格阳虚火失血

    病证名。指劳欲过度,真阴亏损,虚火上浮而致的大吐大衄。《不居集》卷十三:“格阳虚火失血:格阳失血,多因色欲劳伤过度,真阳失守于阴分,则无根虚火,浮泛于上,多见上热下寒,或头红面赤,或喘促躁烦,而大吐大

  • 儿枕块

    病名。《女科撮要》:“产后小腹作痛,俗名儿枕块。”即儿枕痛,详该条。

  • 外热

    证名。指皮肤肌表发热。《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寿世保元·发热》:“伤寒发热,是寒邪入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阳气主外,为寒所薄,而失

  • 气虚痹

    病证名。指气虚阴盛所致的痹症。《医学入门·痹风》:“气虚痹者,关节不充,一身如从水中出,阳虚阴盛也。四君子汤加肉桂、生附,或川附丸。”麻木重着者,可用神效黄芪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