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犀黄丸,见该条。
病名。又称消中、痟中、消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本病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症候,或见小便甜,或因脾胃燥热所致。治宜清胃泻火,滋阴润燥。用白虎汤、抽薪
妇女怀胎一月之称。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一月名始胚。”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射干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脑户,见该条。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三。其证皮肤先起红晕,后发斑片。
病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髋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阴虱疮,详该条。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因血虚内热而涩滞,宜生血润燥,内服四物汤加麦冬、天冬、五味子;因燥热之药而致者,用四物汤加连翘、甘草以生血清热;因大肠燥热,大便不通者,宜猪胆汁导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方。①蜗牛(烧存性)不拘量。为末,入轻粉少许,猪骨髓调,贴患处。治瘰疬。②带壳蜗牛七个。取肉,入丁香七枚于七壳内,烧存性,与肉同研成膏,贴患处。治瘰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