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又名《痘疹全婴金镜录》、《幼科痘疹金镜录》。3卷。明·翁仲仁撰。刊于1579年,原刊本未见,现存者均为本书的增补或改订本,故名称颇多。卷数有3卷本、4卷本不一。3卷本如《痘疹金镜录真本》(又名《
治法之一。即健脾疏肝。用健脾疏肝药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培土常用山药、苡仁、白术、茯苓等;抑木常用柴胡、白芍、佛手、青皮等。常用方如逍遥散
病名。指虽能饮食而四肢活动迟钝、不能收持之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华氏中藏经·论肉痹》:“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
见得宜本草条。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如猪肝水,五心烦热,腰腹疼痛,面黄肌瘦,不思饮食,此气血皆虚也。先用黄芩汤(黄芩、当归、川芎、知母、苍术、花粉、白芍)退其烦热,后用调经丸(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三棱
《类证治裁》卷八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水煎服。治痰痞,痰结胸满。
【介绍】:见倪朱谟条。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柴胡一钱半,黄柏、赤芍药、赤茯苓、龙胆草、木通各九分,连翘、荆芥、黄连、知母、苍术各七分,防风、独活各六分,甘草三分,灯心五根。水煎服。治阴疮,阴茎连睾丸肿痛,小便
病名。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即连珠喉风。详该条。
症名。指毛发干焦的症象。出《灵枢·寒热病》。多由血气耗伤,津液不能滋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