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虚喘

气虚喘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卷五。又名气虚喘逆。指肺气或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症见身倦懒怯,言语轻微,久久渐见气不接续,喝喝喘急等。《景岳全书》卷十九:“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病出下焦本末俱病,其病则深。”《医学纲目·喘》:“若久病气虚而发喘者,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如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如气虚而无热者,用独参汤;若火燥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宜人参白虎汤。又如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参冬饮理中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参见虚喘、真元耗损喘条。

猜你喜欢

  • 调羹花

    见《中药材手册》。为厚朴花之别名,详该条。

  • 胃热呕吐

    证名。见《金匮翼·呕吐统论》。又称胃火呕吐、热呕。详热呕、胃火呕吐条。

  • 伤肝疬

    病名。《疬科全书》:“忧郁内伤,初则经水不调,久而致闭不通,阴火上炎,皆能生疬,凝结不消,此名伤肝疬。”妇女较多见。宜舒肝解郁,服加减逍遥散;如见心脾血亏者用加减归脾汤。

  • 云南白药

    为多种中药配制而成的散剂(其组成从略)。每服0.2~0.5克,每四小时一次;若毒疮初起,并以少许酒调涂患处;本品另附保险子,凡遇有较重之跌打损伤,用黄酒送服一粒。功能止血愈伤,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排脓

  • 杨贞颐

    【介绍】:见杨时泰条。

  • 热胀

    病证名。胀病之一。《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伤酒湿面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胀亦是热胀。”《证治汇补·胀满章》:“热胀宜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因湿

  • 鱼肚疔

    病名。出《医宗金鉴》六十八卷。即蛇腹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 打结花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新蒙花之别名,详该条。

  • 参芦散

    见《医方集解》。人参芦,为末,水调下一、二钱,或加竹沥和服。功能吐虚痰。治虚弱人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温温欲吐。本方早见于《丹溪心法》,但无方名。

  • 陆以湉

    【生卒】:十九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定圃。浙江桐乡人。医术精工,博极群书。所撰《冷庐医话》,后人有较高评价。又撰《再续名医类案》,未见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