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用语。见《难经·七十九难》。与迎而夺之对举。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不足。
眼科病证。指黑睛下方生赤丝翳膜向上伸展的证候。《眼科统秘》:“眼下赤膜,朦胧上冲,乃是心胃二经之积,风热上攻。”参见赤膜下垂条。
即橘皮竹茹汤第二方,见橘皮竹茹汤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羊耳菊之别名。各详该条。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炒罂粟壳、当归各四两,炒甘草二两,赤芍药、酸石榴皮、炒地榆各一两。为粗末,每次三钱,水煎,食前服。治痢疾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脐腹绞痛,或噤口不食。
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所属的穴位,共309穴。见表。
针刺手法。出明·徐凤《金针赋》。其法进针后先左转(大指向前)九次,后右转(大指向后)六次,反复交替施行。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有疏通经气的作用。适于疼痛性疾患。
【介绍】:宋代医家。天台(今浙江天台)人。撰《药书》10卷,已佚。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形瘦素无他症,而过期经行者,此气血不足也,宜服十全大补汤。如食少而脾胃素弱,过期经行者,此气衰血少也,宜服异功散合芎归汤,兼服地黄丸。”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为井疽破溃所形成的瘘。详井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