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指疾病呈相持状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常之气……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②指切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③指操作针刺术。《灵枢·邪客》:“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④保持。如持满,指保持精气的充满。《素问·上古天真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猜你喜欢

  • ①泛指体内空阔之处。章虚谷《医门棒喝》卷二:“详原字之义,似指躯壳内空阔处也。因其空阔,故能蓄邪。”②原穴的简称。

  • 酒哮

    证名。指因酒伤所致的哮喘。属虚哮范畴。《类证治裁》卷二:“治虚哮,用麦冬三两,桔梗三钱,甘草二钱。……酒哮,加柞木三钱。”参见虚哮条。

  • 曲节草

    ①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节节花之别名。②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白马骨之别名。各详该条。

  • 外感吐酸水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症见发热,呕吐酸水,甚则酸水浸渍胃脘,不胜苦楚,吐出酸水令牙关酸涩不能合,脉多带弦。属本热标寒之症,不宜骤进苦寒,而当辛散。脉弦数者,

  • 热灼肾阴

    指肾阴液被热邪所消耗的病变。多发生在温病后期。症见低热、手足心灼热、口齿干燥、耳聋,舌光绛干瘦,脉细数或虚数等。

  • 上腭痈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三。①系指痈生于口内上腭处。因其悬于上腭,故又名悬痈、上腭部喉痈。多由少阴、三焦积热而成。症见口中上腭肿起,状若紫葡萄悬于上腭;或寒热大作,舌不能伸缩,口不能开阖,鼻中时出红涕,

  • 阴火痰

    痰证之一。因阴虚火旺所致。《不居集》卷十七:“阴火痰:面有红光者,乃阴火上炎,又当用滋阴药。”方用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等。参痰证条。

  • 络刺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以其刺及络脉,故名络刺。

  • 肝火腹胀

    病证名。指肝火克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多因恼怒、酒热伤肝,肝气怫郁,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泻火疏肝

  • 精冷

    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又称精寒。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