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陆川本草》。为扶桑花之别名,详该条。
可因情志之火内发,或因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热,过服温补而致。症见心中烦热,焦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烁伤肺阴而见咯血、衄血等。治宜清心泻火,或兼凉血。
出《脉经》。即小产,详该条。
见《中药通报》(5):205,1956。为蛤蟆油之别名,详该条。
小便不利证之一种。见《症因脉治》卷四。外感小便不利包括运气小便不利、伤寒小便不利、阴寒小便不利。详各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赤小豆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详颊车蹉条。
解剖名。见《银海指南》卷二。即下睑。详该条。
见公乘阳庆条。
证名。指热郁气逆所致的心痛。《活法机要·心痛证》:“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