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干霍乱

干霍乱

病名。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疾患。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不吐利。”《圣济总录·干霍乱门》:“干霍乱之状,中气喘争而不吐不利是也,肠胃挟实,与冷气相搏,正气暴衰,神志昏冒,上下隔塞,白汗自出,治之稍缓,则不可救。”《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干霍乱,即俗云搅肠痧,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间,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以致肠胃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医学心悟》卷三:“干霍乱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搅肠大痛,变在须臾。古方以烧盐合阴阳水引而吐之,或以陈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陈香橼煎汤更佳。俗名搅肠痧、乌痧胀,皆此之类。此系秽气闭塞经隧,气滞血凝,脾土壅满,不能转输,失天地运行之常,则胀闭而危矣。”《医宗己任篇·霍乱》:“有干霍乱者,俗名斑痧,又名搅肠痧。吐泻不见,面色青冷,腹中绞痛,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苧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本病除内服药物探吐、急刺委中出血外并可刺十指出血。参见霍乱等条。

猜你喜欢

  • 经水不调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 真虚假实证

    证名。指正气极虚之时,反见实证的假象。如内脏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出现腹满、腹胀、腹痛、脉弦等类似实证的现象。《景岳全书·传忠录》:“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如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

  • 子豹

    【介绍】: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详见子阳条。

  • 乌荆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炮川乌(去皮脐)一两,荆芥穗二两。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热水送下,有痰空腹服,日三至四次;无痰早晨服。治诸风缓纵,手足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眉目瞤

  • 舌下穴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疽等病。”位于舌两侧缘,舌伸出口外,正对口角处。主治黄疸,急喉风,喉蛾痧等。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地茄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地菍之别名,详该条。

  • 痞热

    病证名。小儿食积成痞而致发热者。《幼科指南》:“痞热者,由饮食不清,伏结于内,致成痞块,以生内热,熏灼于外。”宜以消积清热为治。

  • 津液之腑

    指膀胱。膀胱是贮藏水液的器官,故称。《灵枢·本输》:“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 扛抬法

    正骨手法。适用于肩关节脱位的整复。令助手一人站于患者背后,持木杠放于患者腋窝内,并使后端稍高于患肩。前端由医者一手握住向上抬起,同时令患肢屈肘成直角,它手紧握患肘向外下方牵引,至杠两端抬平,并将木杠外

  • 十六郄穴

    十二经及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即孔最(肺)、温溜(大肠)、梁丘(胃)、地机(脾)、阴郄(心)、养老(小肠)、金门(膀胱)、水泉(肾)、郄门(心包)、会宗(三焦)、外丘(胆)、中都(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