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部位。《冷庐医话》卷四:“……铜挖刺通耳底,流血不止……。”耳底,古人泛指耳窍的深部,似指今之外耳道深部及鼓膜等部分。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即耳中疳臭。多由湿热相搏,上冲于耳而成。治宜清热燥湿,用交感丹(《证治准绳》:香附子、茯神、黄连、桂心、甘菊花)。参见脓耳条。
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
耳鸣的一种。《证治准绳·耳》:“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明医杂著》卷三:“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证见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口苦,二
舌红而短,起白疱。是瘟疫气分热盛,津液受伤,常有声哑、咽干、口疮、烦躁等症,宜清热解毒生津(见《伤寒舌鉴》)。
【生卒】:1885~1955年【介绍】:现代医家。名繁棣。山东曲阜人。曾在1934年与肖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前后达十五年之久,为培育中医人才做出贡献。他热爱中医事业,曾于1929年被推选为全国医药团
【介绍】:见程林条。
详润下条。
解剖学同名骨。位于额骨与蝶骨之间,此骨有空泡小孔,是含气骨。
指颅顶部。《素问·气交变大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