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指病证的表现、部位偏于下,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
痰证之一。因痰涎阻滞心膈所致。《万病回春·痰饮》:“痰涎症者,浑身胸背胁痛,不可忍也,牵掣钓痛,手足冷痹,是痰涎在心膈也。”参见痰证条。
病名。《疡医准绳》卷五:“起堆核数枚,但小些为马疔,又名马铃。用紫金钟、紫金皮、紫河车、天南星磨醋煖涂,又用紫金皮、紫金藤、红内消、马蹄香、马蹄藤煎酒服。”
《证治准绳·幼科》集五方。前胡、枳壳、赤茯苓、炙甘草各五钱,大黄适量。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痰实壮热,胸中壅闷,卧则喘急。
舌苔灰黑而干燥,满舌裂纹。主脏腑热盛,或热灼真阴。若脏腑热盛,热邪结实,可攻下;邪未结实,则宜清热生津;若真阴亏竭,可清热滋阴为治(见《辨舌指南》)。
病证名。指肺有郁热复感于寒所致的咳嗽。古称寒暄。《类证治裁》卷二:“寒包热,热郁肺俞,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散。”参见寒暄条。
证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溺血、尿血。详尿血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铁仔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与骨折同。详见该条。
《内经》十二脉之一。迟而软的脉象。《诊家正眼》:“曰疏者,且迟且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