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证名。指呼吸急促。《说文》:“喘,疾息也。”疾,指快速;息,指一呼一吸。疾息,即表示呼吸次数比正常人快速急迫。《素问·经脉别论》以五脏病症皆可致喘。《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迫而为喘也。”《丹溪心法·喘》:“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医碥·喘哮》:“喘谓呼吸迫促,劳动之人多有之,如奔走则气喘是也。其在病机,则气之上奔也。古人又以短气名之,谓呼吸之气短促也。然有实喘虚喘之分,所当详辨。实者有邪,邪气实也;虚者无邪,正气虚也。实喘之状,张口抬肩,摇身撷肚,胸胀气粗,声高息涌,惟呼出之为快也;虚喘之状,气少而不续,慌张短怯,声低息微,皇皇然若气之欲断,似喘不抬肩,似呻吟而无痛,呼吸虽急而无痰声是也。”《医宗必读·喘》:“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阴虚而火来乘金者,壮水为亟,六味地黄丸;风寒者解其邪,三拗汤、华盖散;湿气者利其水,渗湿汤;暑邪者涤其烦,白虎汤、香薷汤;肺热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栀苓;痰壅者消之,二陈汤;气郁者疏之,四七汤;饮停者吐之,吐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火实者清之,白虎汤加瓜蒌仁、枳壳、黄芩神效;肺痈而喘,保金化毒,苡仁、甘草节、桔梗、贝母、防风、金银花、橘红、门冬;肺胀而喘,利水散邪;……肾虚火不归经,导龙入海,八味丸主之;肾虚水邪泛滥,逐水下流,《金匮》肾气丸。”参见喘证、实喘、虚喘条。

猜你喜欢

  • 枕矼(gōng)法

    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原用于腰椎骨错位陷入的整复。令患者俯卧于宽板凳上,腹部垫以布垫,肩胛及两腿以带缚固定,然后将明显凸起之骨节,用手或木杠轻轻滚按,使其平正复原。今少用。

  • 升降法

    推拿手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对肢体关节进行上下屈伸活动的一类手法。有滑利关节、舒展筋脉,解除粘连,帮助复位等作用。

  • 枕陷

    病证名。出《幼科发挥》。即枕骨内陷,可由儿卧日久所致;如兼头骨四破,高下成缝,则为肾元衰败之重症。参见囟陷条。

  • 撞红

    见《妇科易知》。指男女性交时,妇女月经适至,俗称撞红。

  • 十皮五子饮

    《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四方。茯苓皮、草果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甘草皮、生姜皮、木通皮、木瓜皮、菟丝子、车前子、苏子、葶苈子、槟榔各等分。水煎服,或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同雄猪肝一具(不下水

  • 郁痰

    痰证之一。指因七情郁结,肺脾气滞,郁而生痰者。又名结痰、顽痰、老痰。《症因脉治》卷二:“郁痰即结痰,顽痰。郁痰之症,胸满饱胀,九窍闭,懊憹烦闷,或咽中结核,睡卧不宁,或肠胃不爽,饮食有妨,或气逆不利,

  • 心腹痛啼

    小儿突然因心腹疼痛而啼。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小儿气血不足,肠胃挟冷,再感风寒之邪,邪气分争,攻冲上下,而致心腹刺痛作啼。甚者可表现为面易五色,状似惊痫。治疗:轻者宜补中健脾,用六神散;重者宜温中

  • 咽肿

    病证名。出《灵枢·经脉》。《医学纲目》卷十五:“治咽肿,杜牛膝捣自然汁,和醋服之。”即咽喉肿痛。详该条。

  • 李肃庵

    【介绍】:见李守钦条。

  • 退热汤

    《兰室秘藏·自汗门》方。黄芪一钱,柴胡七分,生甘草、黄连(酒制)、黄芩、芍药、地骨皮、生地黄、苍术各五分,当归身、升麻各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滓,食远服。治表中虚热,或遇夜则甚。如身体无力困倦者,加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