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唐宗海

唐宗海

【生卒】:1862~1918

【介绍】:

晚清著名医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学医,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血证论》等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年刊行)。唐氏提出“中西汇通”一辞,并从保存发扬我国传统医药的愿望出发,力图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吸收了一些西方解剖生理学知识。他所主张的汇通中西医,主要是用西医来印证中医,认为凡西医学中可以印证和说明中医古典医理之处,才是可取的,反映其思想的局限性。唐氏在临床上有丰富经验,尤其在运用活血化瘀等法上,有独到之处,对后世有相当影响。还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不同意“男子血贵,女子血贱”的旧说。又认为“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宋元以来尤多纰缪”,又表现了较浓厚的尊经思想。

猜你喜欢

  • 燥毒

    燥邪致病出现之火毒病证。如目赤痛、眥疡、咽喉痛等。《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在泉,燥毒不生。”

  • 盘儿草

    见《陕西中草药》。为苦荬菜之别名。详该条。

  • 腣中

    出《喉科种福》。即帝中,悬雍之别名。

  • 类消

    病名。指类似消渴的一种疾病。多因中气虚寒,阴火浮游于上所致。《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又有类消症,其人渴欲求饮,饮一、二口即厌,不比消渴之无厌。此由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出浮游之火于喉舌间,故上焦

  • 肝虚汗

    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指肝虚而致自汗之证。《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由肝虚而汗,则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汤。”参见自汗条。

  • 下焦

    ①三焦之一。指体腔的下部,自胃下口至二阴的区间。它的主要功用,是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灵枢·营卫生会》:“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

  • 宫泰

    【介绍】:晋代医生。善治喘病,自拟三物散治喘,效果较好。

  • 黄维翰

    【介绍】:见黄竹斋条。

  • 猫儿刺

    ①见《本草纲目》。为枸骨叶之别名。②见《草药手册》。为廊茵之别名。各详该条。

  • 根、溜、注、入

    指手足阳经中脉气流行出入的部位。《灵枢·根结》:“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