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咯血

咯血

证名。见《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者是也,又如细屑者亦是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块,或血点是也。其证最重,而势甚微,常咯两三口即止。盖缘房劳伤肾,阴火载血而上。亦有兼痰而出者,肾虚水泛为痰也。”治宜滋阴降火,选用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牛膝,或合茜根散加减。偏肺热者,可用青饼子。若心经火旺,痰中带血丝,治宜清心为主,佐以清肺化痰,可用导赤饮加黄连丹皮血余蒲黄天冬、寸冬、贝母茯苓,或用太平丸等方(见《血证论》)。

猜你喜欢

  • 久嗽失音

    病证名。多由久咳不止,气阴暗耗所致。治宜止咳,敛肺、养阴。方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等加杏仁、五味子、人参等。

  • 野麻豌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大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 血溢

    即出血。指离经之血,溢于体外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上。自鼻出者为鼽衄。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于小肠而

  • 洁古老人珍珠囊

    书名。一名《珍珠囊》。金·张元素撰。成书于12世纪左右。原书已佚,今仅存辑入《济生拔萃》一书的节录本。首载113种药物的阴阳、寒热、性能、主治、归经及宜忌。其次记述了君、臣、佐、使、通经(通经以为使)

  • 髯(rán 然)

    两侧面颊的胡须。古人认为髯的多少及色泽的好坏与血气的盛衰有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

  • 亢阳

    阳气亢盛。一般指阴气不足,不能涵敛阳气,阳气独亢的病机。如肝阴虚,肝阳上亢;肾阴虚,命火偏旺等。

  • 漂摇草

    见《本草纲目》。为小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 靛青根

    见《本草便读》。为板蓝根之别名,详该条。

  • 月水不绝

    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经漏,详该条。

  • 乏气

    证名。指气虚之甚者。《诸病源候论·乏气候》:“夫虚极之人,荣卫减耗,府藏虚弱,气行不足,所以呼吸气短也。”参气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