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证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溺血、尿血。详尿血条。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泻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下入大肠,由大便排出。治以放痧为主,用消毒三棱针刺臂弯、腿弯痧筋,放出紫黑毒血(《痧胀玉衡》)。
出《素问·皮部论》。阳明经之阳络。名害蜚,详该条。
即十六字气诀。详该条。
见《卫生宝鉴》卷十八。即阴痛。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金雀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吴亦鼎条。
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机制,包括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人体气机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为升降出入,若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则可出现气逆、气郁、气滞、气陷、气闭甚至气机泄脱等病变。
诊法术语。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健全,气血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色彩鲜明,目光有神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