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治要诀》。即恶阻。详该条。
见《正体类要》卷下。即参苏饮第二方,见参苏饮条。
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喉咙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小儿患病时所表现的形态,为望诊内容之一。《幼科指南心法》:“小儿病形各样,须憑眼力消详。怀中偎缩风凉,合面睡时热瘴。夜啼烦热腹痛,目直惊风须防。长吁哽气热中藏,痰喘上攻火旺”。可供临床辨证参考。
【介绍】:参见盛寅条。
病名。①《外科启玄》卷二:“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脏部位,足之大趾端,胁肋之次,其症寒热头项痛,眼中有火光感,口苦胁痛,小便难,面青,宜用小柴胡汤内加托里解毒之剂。”②紫靥疔之又名。见该条。
【介绍】:见李惺庵条。
《妇科玉尺》卷二方。香附、川芎、当归、白芍药、艾叶、熟地黄、麦门冬、杜仲、橘红、甘草、青蒿。水煎服。治血虚有寒,经水后期。若病甚,并半边头痛,加菊花、藁本、荆芥、童便,去艾叶、杜仲、香附、橘红。
喻枯裂之象。《素问·气交变大论》:“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