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劳嗽

劳嗽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①指久嗽成劳或劳极伤肺所致者。《证治要诀·诸嗽门》:“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来,或独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补肺汤半贴,加杏仁贝母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万病回春》卷四:“劳嗽者,干咳声哑痰中有血丝、血屑者是也。”“劳嗽者,盗汗,痰多,作寒热,脉数大无力是也。已上四者,皆是劳力、酒色、内伤或忧思郁结,阴虚火动而嗽者。”《类证治裁》卷二:“虚劳干咳,琼玉膏金水六君煎;脾肺伤损劳嗽,憎寒壮热团参饮子;心肾虚发热盗汗,劳嗽无痰,劫劳散;咳而无痰者,人参同蜜煎胡桃肉细嚼,或二味煎服,名观音应梦散。脾肺虚寒,怯冷痰嗽,加味理中汤肾阴虚,脉细数,下午寒热,干咳颊红,晨服异功散,夜服六味丸肾阳虚,脉微弱,水泛为痰,七味地黄丸肺劳久嗽,饥则胸中大痛,视上唇有白点如米西者,此虫啮其肺,百部膏乌梅槟榔,下其虫自愈。”参见劳咳条。②即火郁嗽。《丹溪心法·咳嗽》:“劳嗽即火郁嗽。”详该条。③即邪嗽、疰嗽。《鸡峰普济方》谓:“今之所谓劳嗽者,无所经见,意其华佗所谓邪嗽,真人所谓疰嗽者是也。”参见邪嗽、疰嗽条。

猜你喜欢

  • 中脘痛

    证名。《此事难知》:“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芪汤类主之。”《医学刍言》:“膺胸之下,即为中脘。中脘痛,手不可近,寒痰积气为多,实者宜五积散,虚者宜加味香苏饮。”参见胃脘痛条。

  • 虚肿

    病证名。指水肿病属虚者。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多因平日身心操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病起于渐。《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

  • 顾金寿

    【介绍】:清代医家。字晓澜。江苏如皋人。辑有《吴门治验录》(1822年)、《良方汇集》(1825年刊行)等书,并修订重刊有王肯堂之《灵兰要览》,费养庄之《幼科金鉴》等书。

  • 月水

    出《脉经》。即月经。详该条。

  • 疫喉鼻扇

    证名。指患疫喉而鼻翼扇动者。多系疫毒邪火伏肺,肺为邪火灼伤,若症见痧隐喉烂,鼻扇气促,提示病情加重。治宜疏达清肺。宜详审脉证,辨证施治。

  • 旃那叶

    旃,音毡,zhān。见《药物学大成》。为番泻叶之别名,详该条。

  • 宋武

    【介绍】:明医生。字汝南。安徽凤阳人。世业医,武尤精其学,治辄奏效。总兵周仕凤患急症重危,武命锉葱一束置脐上,以火熨之,即目开,又启其口,灌药一剂而愈。还曾设药局施药数载,全活甚众。兼能诗文,著有《青

  • 肋罅(xià 下)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罅。位于乳头向外旁开4寸,约当第四肋间隙处

  • 吹喉法

    喉科外治法之一。在祖国医学中的吹喉药常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消肿止痛,润肺利咽之药所组成。共为极细末,吹于咽喉患处,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常用之吹喉药有冰硼散、清咽利喉散、锡类散等。

  • 痘疹精华

    见医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