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医学初阶条。
即疾脉。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为牡丹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中医方药学》。为水蛭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箕门痈。见该条。
出《本草图经》。为旋复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由于小肠热郁,水湿内停,湿热相搏,注入下焦所致。临床症状为浮肿,小腹急满。治宜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减。
出《植物名实图考》。为菟葵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即耳中疳臭。多由湿热相搏,上冲于耳而成。治宜清热燥湿,用交感丹(《证治准绳》:香附子、茯神、黄连、桂心、甘菊花)。参见脓耳条。
【介绍】:隋代医生。撰有《赵赞本草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