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灵枢·营卫生会》。参见夺血者无汗条。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睑鞭睛疼。常由“风热痰火,及头风夹攻,血滞于睥所致。”(《张氏医通》卷八)。《审视瑶函》:“此症不论有障无障,但两睑紧硬而睛疼,若头痛者,尤急。……轻则内生椒疮,重则
经穴名。代号GB22。出《灵枢·经脉》。别名泉液。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腋下3寸,当第五肋间隙处(《针灸甲乙经》)。布有第五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长神经的分支;并有胸腹臂静脉,胸外侧动、静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胆。参见黄肠条。
阴阳互相依存,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学说多以互根的观点说明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联系
宋·薛轩《坤元是保》:“产后危证有四:呕吐、盗汗、泻痢、喘息是也。并见者死,仅见者危。”
解剖部位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踝关节。
见《广州植物志》。为白兰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亦称心中风。泛指风邪中于心而发生的症候。《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