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

病名。指感受外邪后,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热,复为新邪诱发的一类温病。大多初起即以里热为主,与新感温病初起有表证者不同。伏气源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温热经纬》卷二有《仲景伏气温病篇》。临床特征为病发即内热较重,或有显著化燥灼阴的气分血分征象。症见脉细数或沉数而躁,苔厚腻,或舌赤无苔,溺赤口渴发热等。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又当密切顾及津液。参见温病、春温伏暑温疟等条。

猜你喜欢

  • 阴阳消长

    自然事物的阴阳双方是对立的,总是此盛彼衰,此消彼长地变化。如反映在病理变化的“热盛伤津”、“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丁子香

    见《齐民要术》。为丁香之别名,详该条。

  • 朱赤豆

    见《中药材手册》。为赤小豆之别名,详该条。

  • 右间气

    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右侧的二气。参见间气条。

  • 肩风毒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臂风毒。指生于臂肩髃穴处的痈。由风邪深袭骨缝,与湿稽留,化热而成。初起高肿色赤,小者如杏,大者如桃,痛连肩臑,更兼拘急。初起可用汗法,服蠲痛无忧散。若不消,治法参见外痈条

  • 哈刺八都鲁

    【介绍】:见刘哈刺八都鲁条。

  • 石留黄

    即硫黄。见该条。

  • 哺儿法

    哺养小儿方法。见《幼幼新书》卷四。①《肘后备急方》:儿新生三日,应开腹,助谷神,碎米浓作饮,如酪,与儿大豆许,数令咽之。②《备急千金要方》:儿哺早不胜谷气,三十日后,虽哺勿多。不嗜食,强予之,复生病。

  • 桑实

    出《说文》。即桑椹,详该条。

  • 证治要诀类方

    方书名。4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本书取《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简要地说明其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