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二十三蒸

二十三蒸

古病名。古代二十三种蒸病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四、髓蒸,髓沸热;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发焦;八、脉蒸,脉不调;九、肝蒸,眼黑;十、心蒸唇焦;十、脾蒸,舌干;十二、肺蒸鼻干;十三、肾蒸,两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胆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下唇焦;十八、大肠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杂病,乍寒乍热;二十、肉蒸;二十一、肤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气蒸,遍身热。凡诸蒸患,多因热病患愈后,食牛羊肉及肥腻或酒或房触犯而成此疾。”参见蒸病条。

猜你喜欢

  • 韩康

    【介绍】:东汉时期民间医生。霸陵(今陕西长安县附近)人。亲自入山采药,在长安出售,口不二价,前后达三十余年。因有“韩康卖药,言不二价”的故事。

  • 升降法

    推拿手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对肢体关节进行上下屈伸活动的一类手法。有滑利关节、舒展筋脉,解除粘连,帮助复位等作用。

  • 奶栗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二十。即乳癖,见该条。

  • 漏风

    古病名。又名酒风。因饮酒后感受风邪所致。《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

  • 气包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赤皰之别名,详该条。

  • 捧耳摇头

    小儿推拿方法。出《幼科铁镜》。又名揉耳摇头,丹风摇头。先用两手拇、食两指揉捏小儿两耳垂,再用两手捧住小儿头部轻轻摇动。有镇惊、退热、祛风寒等作用。《保赤推拿法》:“将两手捻儿两耳下垂揉之,再将两手捧儿

  • 盘肠痧

    痧证之一。①即紧痧。《痧胀玉衡·盘肠痧》:“痧毒肆行,盘转肠胃,虽不痛不疼,苦楚万状,命在须臾,此紧痧之症也。”②即绞肠痧。《痧证汇要·绞肠痧(盘肠痧)》:“心腹绞痛,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

  • 香附芎归汤

    《妇科玉尺》卷二方。香附、川芎、当归、白芍药、艾叶、熟地黄、麦门冬、杜仲、橘红、甘草、青蒿。水煎服。治血虚有寒,经水后期。若病甚,并半边头痛,加菊花、藁本、荆芥、童便,去艾叶、杜仲、香附、橘红。

  • 柱骨

    人体骨骼名。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或指颈椎。《释骨》:“骨三节,植颈项者,通曰柱骨。”

  • 产后痉风

    病名。见《经效产宝·续编》。多因产后血虚,腠理不密,多汗复遇风邪相搏所致。症见口噤,背强如痫状,身反折,气息如绝,频繁发作。急宜灌服小续命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