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即定志丸第一方,见定志丸条。
即紫金锭,见该条。
书名。1卷。元·朱震亨约撰于14世纪中。作者因宋代官修《和剂局方》只列各方主治证候,不载病原;立法虽简便,而未能变通,遂对该书的成药配伍使用原则与辨证论治等问题,以问答体例予以评论。全书共三十多个问题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六。由风热郁滞肌肤所致。其症生于背部神堂穴、膈关及膈俞穴处。初起皮肤瘙痒剧烈,继起燎浆水泡,搔破后溃烂见骨。治宜托里解毒。内服加味补血汤,外敷太极黑铅膏。
针灸著作。又名《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1卷。元·窦杰撰于1232年。内容主要是根据常用的43个针灸要穴主治所编成的一篇歌赋,赋后附有针灸补泻等几篇短论。现有1936年《丛书集成》影印本(
证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指早晨所进食物,至日暮吐出。也有傍晚所进食物,至第二天早晨吐出,称暮食朝吐。多属反胃范畴。《金匮要略心典》卷下:“夫胃为阳,脾为阴。浮则为虚者,胃之阳虚也;涩
指膝阳关穴。《素问·骨空论》:“鼠痿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马莳注:“阳关为寒府也。”位于膝外骨间,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是寒气喜中之处,故名寒府。见阳关条。
见小儿推拿秘旨条。
①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卜芥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海芋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景岳全书·小儿则》。即白术散第五方,见白术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