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医官职称。系太医院中的一种官职。参见太医院条。
即湿气。因湿性重浊粘腻,每于病位停留滞着,阻碍阳气的活动,故名。
见《喉风论》:“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名食喉。”即咽。详咽条。
见《本草纲目》。为苦芺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徐彦纯条。
【介绍】:见陆懋修条。
经穴名。代号KI1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0.5寸,旁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1寸,旁开1寸
见《广西本草》。为山蒟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核桃楸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又名葫芦丹,小儿丹毒之一。多因任脉经中湿与热结所致。此丹从脐上起,发黄肿者。治宜内服化湿饮,外用槟榔散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