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杨於陵生平

杨於陵生平介绍

杨于陵(753—830),汉太尉震之第五子奉之后。父杨太清,客居河朔,死于安史之乱。六岁时因战乱避居到建昌(今永修),少年就有奇志。十九岁,擢进士第,授润州句容(今江苏)主簿,节度使韩滉将女儿嫁给他。贞元八年(792年),入朝为膳部员外郎。历官吏部郎中、中书舍人、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今陕西华县)、浙东(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入为京兆尹(首都市长),“奸人无所影赖,京师豪右大震”,官至户部侍郎。>>查看杨於陵的诗词古文

生平

出仕前

  杨于陵,字达夫,一作杨於陵,是贵族后代,父亲杨太清死于安禄山之乱。当时杨于陵才6岁,开始逃难,定居到建昌(今永修),少年就有奇志。十八岁高中进士,担任“句容主簿”。节度使韩滉极端喜爱他,把女儿嫁给他。

  他后来担任了不少官职,只因为丈人韩滉当宰相,他就“回避”,回到“建昌”读书,直到792年丈人去世,才出来作官,他为人刚正不阿,德宗很欣赏他。

累官尚书

  他担任浙东观察使的时候,‘越人’发生饥荒,他开仓出米三十万石救济贫民。

  他担任了‘京兆尹’。此前有很多‘编民’,故意在禁军也就是‘北军’ 中,挂一个虚假的军籍,然后依靠这个名头到处招摇撞骗、横行作恶。杨于陵请求进行查核、限制和全面清理,于是“奸人无所影赖,京师豪右大震”。可以看出,杨确实是一个刚正有魄力的人,为此他也曾经多次过担任边防军事职务。

  809年四月乙丑日,已经担任吏部尚书的杨于陵在对策牛僧儒的时候,发现并选拔了针砭时弊、才华出众的牛僧儒(后曾任宰相)。于是向朝廷尽力予以推荐,因此惹火了宰相李吉甫,被贬斥为岭南节度使。

左迁岭南

  即使到了当时蛮荒的岭南,他也没有消极,而是任用李翱等人,查访得失,给百姓做些实事。他发现当地百姓用木头盖房子,很容易着火,于是引导百姓建筑砖瓦房屋,从此火灾很少发生。

  当时的岭南监军叫许遂振,骄横贪婪,他畏惧杨的廉洁公正。他想出歪主意,在京师大肆造谣污蔑杨于陵贪赂,宪宗也无法辨别,就这样把杨于陵给罢免了。许遂振更加专权跋扈,还到处搜集证据,严刑威逼库吏,要他诬陷杨于陵贪赃。

  于是出现了很精彩的一幕:吏呼曰:“杨公尚拒他方赂遗,肯私官钱邪?”,也就是说杨于陵对送上门的礼物都严厉拒绝,他会去贪污吗?后来宰相裴垍也向皇帝为他辩白。许遂振的丑行最终暴露,并被惩罚。

返京任职

  810-814年,他回到吏部(主管官员选调)工作。杨于陵发现很多任用官员方面的工作弊病。他建议,把‘考判’和‘任命’官员的工作合并起来,并进行甄选、检实,于是“吏不能为奸”,“监察奸吏,调补平允”、“居四年,凡调三千员,时谓为适”,说明他对当时的官吏任用制度的初步改革,是有成绩、比较成功的。

  杨于陵和儿子曾长期管理户部,对财政管理有一系列的贡献。还针对当时百姓的困苦和‘钱荒’问题,提出了财政税费改革建议。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稳定物价、增加货币供应的措施;在税法上进行改进,对于除了盐茶之外的税项,进行‘实物抵税’,想方设法丰富市场货币总量,并积极培植财源。

  821年以后,他担任‘户部尚书、太子少傅、弘农郡公’,以‘尚书左仆射’的官职退休。朝廷要给他退休的全额俸禄,他坚决推辞不要(古代人退休是没有工资的),后在家中去世。

四世辉煌

  他有四个儿子都中进士(含恩荫进士),并担任官职,杨景复当同州刺史;杨嗣复当宰相;杨绍复当中书舍人;杨师复是大理寺卿。

  杨于陵的裔孙中又有10几位中了进士(含恩荫),都当官,包括杨嗣复的儿子杨授、杨损、杨技、杨拭、杨捴;杨授的儿子杨煚;杨绍复的儿子杨擢、杨拯、杨据、杨揆;杨师复的儿子杨拙、杨振等。他们家族数十位达官,延续了四世的辉煌灿烂。

猜你喜欢

  • 刘昂

    济南人,字次霄。以先有一刘昂,故称小刘昂。善诗。有才誉。章宗承安五年进士。历鄠、邹平二县令。

  • 陈君用

    元延平人,字子材。少负气,勇猛过人。红巾军入闽,为南平县尹,募兵导官军复建阳、浦城等县,累官权同知副都元帅。引兵至连江,与红巾军激战,中枪死。

  • 王珣

    (349—400)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元琳。王洽子。弱冠为桓温掾,转主簿。桓温北伐,军中机务并委珣。从讨袁真,封东亭侯。与谢安有隙,出为豫章太守,不之官。安卒,迁侍中。与殷仲堪、王恭、徐邈、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孝武帝。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转左仆射,复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初,王国宝专权,黜旧臣,珣几被杀。旋会稽王司马道子杀国宝,珣官至散骑常侍。卒谥献穆。

  • 郑文妻

    「文」秀州人,太学生。「妻」孙氏,存词一首。

  • 周昱

    周昱,字青原,号依堂,钱塘人。乾隆丁卯举人,官铜梁知县。有《正彝堂集》。

  • 赵自然

    《全唐诗》收诗1首,小传云为“池州凤凰山道士”,并记其梦阴真君事。按赵自然,本名王九,太平州繁昌(今安徽繁昌)人。13岁入青华观为道士。传云尝梦见阴真君,与其柏叶一枝,食后,遂绝粒不食。知州王洞奏上其事。宋太宗召其赴阙,亲问之,为改名自然。后放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复召至阙下,不久以母老求还。事迹详《宋史》本传。《全唐诗》收作唐人,系沿《万首唐人绝句》卷九九之误。

  • 祖可

    [约公元一一]俗姓苏,字正平,丹阳人,苏庠之弟。(庠为澧州人,与祖可里居不同,未知何故)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崇宁初前后在世。住庐山,与善权同学诗,气骨高迈有癞病,人称癞可。与陈师道、谢逸等结江西诗社。祖可著有瀑泉集十三卷,《文献通考》及东溪集传于世。吴曾称“正平工诗,其长短句尤佳。”

  • 顾敏恒

    顾敏恒(约1746—约1790)字立方,号笠舫,江苏无锡人。顾敏恒出身于无锡望族顾氏,其家据称为三国吴丞相顾雍之后,明初自苏州迁至无锡胶山,明中期曾有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兄弟进士。顾敏恒有诗名,与同里杨芳灿齐名,时比之“颜、谢。”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自知无吏才请就教职,官苏州府教授,不满三年去世。任上问字者屦满户外。敏恒天才俊拔,善读书,好吟咏,词笔婉丽,骈体文尤古艳。少游贵池,代人撰《昭明太子庙碑》,袁枚叹为六朝高手。著有《笠舫诗稿》及《古文辨体》等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张继先

    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翛然子”。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张继先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张继先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