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袁恕己生平

袁恕己生平介绍

袁恕己(?-706年),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唐朝宰相。袁恕己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后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暐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南阳郡王。706年(神龙二年),武三思以五王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王流放边疆。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后被周利贞虐杀。唐睿宗继位后,赐谥贞烈。>>查看袁恕己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袁恕己在长安年间官至司刑寺少卿,兼相王府司马。

拜相封王

  705年(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袁恕己与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等人趁机发动兵变,诛杀张易之兄弟,拥立唐中宗复位。他随相王李旦统率南衙禁军,以防止不测,捕获韦承庆、崔神庆等张氏党羽,因功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银青光禄大夫、南阳郡公,不久又升任中书令,加特进。

  当时,武三思仍在朝中为相。他与韦皇后私通,在中宗面前不断进谗,称袁恕己等人恃功专权,并提出明升暗降的计策。五月,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五人被罢去宰相之职,加封郡王,只能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其中,袁恕己被封为南阳郡王。

贬官遇害

  706年(神龙二年),袁恕己被贬出朝廷,担任豫州刺史,不久又贬为郢州刺史。不久,驸马都尉王同皎谋诛武三思,事泄被杀。武三思趁机诬陷袁恕己等人与王同皎同谋,暗中指使许州司功参军郑愔向朝廷告发。唐中宗于是将袁恕己贬为窦州司马,并剥夺封爵。

  同年七月,武三思暗中命人将韦皇后淫乱后宫之事大肆宣扬,并嫁祸给袁恕己等人。唐中宗大怒,将袁恕己流放环州。不久,武三思命周利贞暗杀袁恕己。周利贞知道袁恕己平时喜欢吞食黄金,便逼他喝下野葛汁。袁恕己体内毒发,疼痛难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尽,但仍不能死,最终被周利贞击杀。

平反昭雪

  710年(景云元年),袁恕己被追复官爵,赐谥贞烈。

  718年(开元六年),唐玄宗将袁恕己的灵位放入唐中宗的宗庙中。

  782年(建中三年),唐德宗又追赠袁恕己为太子太傅。

轶事典故

  将作少匠杨务廉因精通营建宫殿楼台而被提升。袁恕己恐中宗沉溺于奢侈游乐而不思国事,数次弹劾道:“杨务廉位居九卿,不以进治国安邦之策,反而专事营造宫殿宛囿以取媚陛下,不予贬谪,何以昭示德行。”中宗遂贬杨务廉为陵州刺史。

家庭成员

祖父:袁令喜,官至同州持中。

父亲:袁异弘,官至泸州参军。

儿子:袁建康,官至淮阳太守。

孙子:袁高,官至给事中。

曾孙:袁德文,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猜你喜欢

  • 郑际魁

     郑际魁,清乾隆年间(1736~1795)凤山县人。生员。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 郑大枢

     郑大枢,台湾县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例贡。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 蔡卞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后期大臣,书法家。奸相蔡京胞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谥“文正”。南宋建立后,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牵连,宋高宗赵构采纳谏议大夫任伯雨谏章,追贬蔡卞为单州团练副使。

  • 钱公辅

    钱公辅(1021~1072),字君倚,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宋代诗人。少从胡翼之学,有名吴中。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宋诗拾遗》卷四)。历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诰。英宗即位,谪滁州团练使。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1071),由知江宁府徙知扬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书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 列御寇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 张一旸

    张一旸,开建(今广东封开县)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贡生,任无为州同知,升留守经历,擢郧阳府通判,转云南通安州知州。清康熙《开建县志》卷八、道光《开建县志》人物志有传。

  • 张野人

    生平不详。曾寓居洛阳。孟浩然有《题张野人园庐》诗,是否一人,殊难决断。《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其集10卷,已佚。《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雪梅

    明僧。吴人。嘉靖中游金陵,不拘戒律,日饮茗,间或食酒肉。专修净土宗。每见法师讲经,便笑曰:“乱说。”偶出一语驳难,闻者汗下无以应。工诗文,自序其诗,每以寒山、拾得自况。

  • 徐锴

    徐锴(920~97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学,仕于南唐,秘书省校书郎起家,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