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王质生平

王质生平介绍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查看王质的诗词古文

生平

  王质少年聪颖好学,23岁那年,进入宋朝最高学府——太学学习。他博通经史,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与九江王阮齐名,深受中书舍人张孝祥父子器重。1160年,考取一甲进士,高宗召试馆职,未到任。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御史中丞汪澈出任荆襄宣谕使,次年枢密使张浚出任江淮都督,两人皆爱王质之才,先后聘为幕僚,不久被推荐为太学正(太学中协助博士教学、训导的学官)。当时,孝宗因军机大政举棋不定,多次更换宰相,在“战、和、守”之间摇摆,最后起用秦桧党徒汤思退(主和派)。年仅28岁的王质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疏,极言“战、和、守”三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毫无忌讳地指出,当外御其侮之际,君主应该当机立断,主张不可动摇;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宰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孝宗心知王质忠诚,却未表态。于是,平素忌惮王质的中贵人就乘机诽谤,指责王质“年少好异论”。其太学正之职被免去。

  1162年,主战派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征聘王质为幕友。一日,虞允文令王质起草讨伐契母檄文,王质挥毫立就,辞气激壮,虞允文离席执其手说:“景文,天才也!”遂保荐其为敕令所删定官,负责修改审定皇帝命令、法令或立法。不久改任其为枢密院编修官,负责编修国家军事文献。1165年,虞允文执掌枢密院。孝宗命其选拔谏官,虞允文盛赞王质耿直不阿,且文采出众,便荐其为右正言(负责规谏)之职。因当时朝中权贵对耿直的王质又恨又怕,便暗中进行诋毁、阻止,最后此事不了了之。王质仅被任命为荆南府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诉讼等事项的官员),不久改为吉州通判,王质均未到任,于是绝意仕途,“奉祠(只领官俸而无职事,相当于提前退休)山居”,从此隐居家乡,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纵观王质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文人,更是一名爱国志士。他生活在南宋初年,身处乱世,但他十分关心政治,是一名坚定的抗战派。早年他积极进取,但因性格耿直,迭遭打击,多次罢官,多次入幕府,但始终壮志未酬。《宋史》称其“奉祠去国”“负其有为之才”,深深为他叹惜。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

  王质是一个著名的《诗经》学家,与郑樵、朱熹齐名,且自成一家之言。他的《诗经》研究著作《诗总闻》,是其30年苦心孤诣编撰的学术专著。该书独创“十闻”之体,对《诗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系统解说,提出“即辞求事,即事求意”的命题。他力图摆脱传统的汉学体系的束缚,废除《诗序》,完全按照自己对《诗经》原文的理解阐释诗意。其书取诗三百篇,每篇说其大义,后有《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共十门,以注解字音、词义、名物制度,介绍时代背景和点明诗之主旨。每篇又有《总闻》,是对一篇诗的总论。王质还认为《二南》是诗的一体,是《诗经》“南、风、雅、颂”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它们都是乐歌之名。为此又撰“闻南”、“闻风”、“闻雅”、“闻颂”,分别冠于四个部分之前。《诗总闻》因多发个人新见,富有文学创获,至今仍是《诗经》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质最突出的才华,表现在文学上,他善诗、工词、能文,是一个著名文学家,且著述颇丰。有宋一代,王质就已名满天下,以“文学推重于时”。同代词人李流谦称赞王质“负排阊阖气,有泣鬼神诗”;与其齐名的王阮说:“听景文论古,如读郦道元水经,名川大山,贯穿周匝,无所间断。咳唾皆成珠玑。”著名诗人陆游是王质的好友,陆游在《剑南诗稿·五律·送王景文》中说:“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王质十分推崇北宋文学家苏轼,把自己看成是苏轼的继承者,他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王质作品流畅爽快,很有苏轼气派。他的奏议很有气势,是其散文创作中成就突出的部分。明朝郭子章云:“(王质)奏疏通达,似贾长沙、陆敬舆”;王质的游记也间有成功之作,其《游东林山水记》,收入《历代游记选》;王质诗作中七古、律诗、七绝数量较多,成就也较高,七古多写得奔放豪迈,律绝以隽快蕴藉见长;词作骏发豪迈,喜用口语,风格清壮,爱国词、闲逸词、咏史怀古词、咏物词,都各具特色,代表作有《山行即事》、《定风波·赠将》等,如其名作《长相思·渔父》:“山青青,水青青,两岸萧萧芦荻林,水深村又深。风泠泠,露泠泠,一叶扁舟深处横,垂杨鸥不惊。”清新明快,意境幽然,将乡村生活闲适自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189年,王质在家中去世,享年55岁,葬于阳辛牛头山(今富水大坝附近的水库畔,墓尚存)。他的主要著作有《雪山集》16卷、《诗总闻》20卷、《夷坚别志》24卷、《朴论》50篇、《林泉结契》5卷、《绍陶录》2卷等。其名著《雪山集》于1775年由乾隆御批编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 陆以道

    陆以道,初名天衢,字士弘,号古谈,元至正二年壬午(1342)进士,授教授,升翰林院待制。著有《宋鉴提纲》、《陆待制文集》。后移居无锡,为无锡西园始祖。

  • 湛濯之

    湛濯之,字阳生。增城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两科武举人,官至京城五军佐击,竟以魏珰诖误败官,卒于京。事见清康熙《增城县志》卷九。

  • 李逢吉

    李逢吉(758-835年),字虚舟,陇西姑臧(今甘肃省陇西县)。唐朝中期宰相。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出身,擢进士及第,累拜左拾遗。唐宪宗即位,授给事中,迁中书舍人,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品性忌刻,险谲多端。排挤名臣裴度,结交权阄王守澄,成为牛李党争中“牛党”代表人物,累官尚书右仆射,封凉国公。唐敬宗即位,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太子太师为东都留守。唐文宗即位,从子李训得势,召为尚书左仆射,足疾不行,遂以司徒致仕。太和九年,卒,时年七十八,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 周永铨

    字升逸,浙江钱塘人,苏州籍。诸生。著有《东冈诗钞》。○升逸修己自好如处子,然及发言为诗,逸情云上,直欲希风开、宝以仰窥汉京,友生中不易才也。五十馀不肯见人,惟家方舟与余过之,谈谐不倦。予通籍归里后,并不能一见矣。时或议其为僻、疑其为矫,余益重其为人。

  •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吕渭老

    吕渭老(生卒年不详),一作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今属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间在朝做过小官,有诗名。南渡后情况不详。赵师岌序其词云:“宣和末,有吕圣求者,以诗名,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圣求居嘉兴,名滨老,尝位周行,归老于家。”今存《圣求词》一卷。

  • 郭第

    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敕授文林郎,任河南汜水知县,时中原方经战火洗劫,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第赴任后,率先招徕失散流民,奖励垦殖,人民安居乐业,“编户数千家,辟地数万亩。”并捐修文庙,重兴学校,亲自将所携经史课授青少年,于是弦诵之声,遍于里巷,社会速趋稳定,颇有政声。著有《蛰庵集》,已佚,另星诗文存留于《南安县志》《诗山书院志》《蓬岛郭氏家谱》。

  • 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 朱思本

    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元代地理学家。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祖父以科举入仕,任淮阴县令。父不仕。入元后,家庭开始破落。至元十二年(1275)底,抚州被元军占领。宋亡之痛,笼罩着朱思本一家,长辈们抱着与新皇朝不合作的态度,坚决不仕元。长辈们厌世遁迹、薄视名利的处世心态,对年幼的朱思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思本在谢绝了李孟劝他返儒入仕之后,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考察活动。经过10年的努力,他终于绘成“长广七尺”的《舆地图》,后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

  • 汪遵

    (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