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宫天挺生平

宫天挺生平介绍

宫天挺(约1260——约1330),元代杂剧作家。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南濮阳县)人,他与钟嗣成父为莫逆交,嗣成小时,常随父拜访,见其吟咏、文章笔力人莫能敌。关于他的生平,钟嗣成著《录鬼簿》说:“学官,除钓台书院山水,为权民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查看宫天挺的诗词古文

生平

  宫天挺所写的历史剧,寓有托古讽今的明显意图,他在《范张鸡黍》一剧中,一方面歌颂范式、张邵生死不渝的真诚友谊,一方面又对那些依仗权门,追名逐利,窃文得官之徒,给予无情的鞭笞与讽刺。这在元代杂剧中最少见的。

  宫天挺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文人,他被权奸攻劾,免去钓台书院山长职务,事虽辨明,但仍不见用,客死常州。

  他曾任钓台书院山长、遭权豪诬陷,虽然事情得以辨明,也不见任用。

  据《录鬼簿》载,他曾“历学官,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后客死常州。他与《录鬼簿》作者钟嗣成的父亲为莫逆之交,与钟嗣成幼时常得晤面。钟嗣成后来在吊词中说他“豁然胸次扫尘埃,久矣声名播省台”,可见其为人。

  宫天挺工诗能文,惜诗文都已佚。所作杂剧今可知的有6种,现存《死生交范张鸡黍》、《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两种,皆取材历史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他歌颂了朋友间真挚的感情,抨击了仕途的黑暗,表现了突出的民主思想和对现实的不满。他的作品中流露出逃避现实的倾向,反映了元后期杂剧创作中比较普遍的倾向。宫天挺写作历史剧,抒发了失意文人的愤恨情绪,寓有托古讽今的明显意图,在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较为难得。但也表现了封建意识和逃避现实的思想。剧作风格和马致远的杂剧相近。

猜你喜欢

  • 张溥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

  • 钱俨

    钱俨(937-1003),字诚允,本名信,五代时期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镠之孙,文穆王第十四子。

  • 朽木居士

    金湜,字本清,号朽木居士(无声诗史作枯木居士)。又号太瘦生,鄞(今浙江宁波)人。正统六年(一四四一)举於乡,以习古书法授中书舍人,升太仆寺丞。篆、隶、行、草,绰有汉晋人风度。又善摹印篆,写竹石甚佳,其钧勒竹尤妙。《图绘宝鉴续纂》、《宁波志》、《怀麓堂集》、《明画录》、《广印人传》

  • 綦毋潜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 郑超英

    郑超英,字乙莲,淡水厅竹堑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

  • 汤舜民

    汤舜民,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号菊庄,字、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详,象山(今属浙江)人。补本县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间。好滑稽,与贾仲明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赍常及。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所撰杂剧2种:《瑞仙亭》、《娇红记》,惜已佚。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格势,喻如“锦屏春风”。

  • 灵澈

    灵澈(746~816),本姓汤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 郑琮

    郑琮,字亮卿,龙溪人。诸生。有《樗云诗钞》。

  • 张同祁

    张同祁,字号里贯不详。

  • 黄复

    黄复,字乾叟,沙县城关人。为南宋宝庆二年进士。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赐进士出身,任山阳县县尉。因真德秀等人举荐,出任高邮军教授。后任兴化军兴化县知县,转任滁州通判。金兵南侵之时,他和滁州太守陈广同心协力,据城抵抗,陈镇守西门,黄镇守北门,用箭射死金兵数干人。后来,陈广不幸被乱炮击中,壮烈殉职。黄复统领滁州政事,率领城中军民紧守八十多天,前后战斗几百次。由于援兵不到,最后死于包围之中。淳祐中(1241~1252年)在沙县儒学中立忠壮祠,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迁至后薛坊,已圯。黄复有著作30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