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杨徽之生平

杨徽之生平介绍

杨徽之(921~1000)宋代官员、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因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后患足疾而卒,谥文庄。>>查看杨徽之的诗词古文

生平

  杨徽之,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生。自幼刻苦勤学。当时,同邑前辈江为、江文蔚是江南诗赋名家,杨徽之事以师礼,久后,便与之齐名并著。 

  20多岁时,杨徽之就学于浔阳庐山学舍。后潜行绕道,赴中原后周王朝应举。翰林学士窦仪和枢密直学士王朴等见其文章,都叹为奇才。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杨徽之登进士甲科,被礼部擢置“殊等”16名内上奏。周世宗柴荣命近臣复核,只有杨徽之等4人中选,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秘阁校理,后升著作佐郎、右拾遗。深受宰相范质器重,学士窦俨推荐其同修礼乐书。 

  宋太祖赵匡胤禅代登位之初,知杨徽之于前朝曾讥议他,将欲加害,因其弟赵光义(太宗)力保而得免,贬出为唐州方城监税。复因建言得罪,再贬为陕西凤翔府天兴县令。府帅素知其名,予以礼遇。平定后蜀之后,调任嘉州峨嵋县令。杨徽之常与玉津令宋白吟咏唱酬,他们的许多诗词,广被传诵,文教为之振兴。杨徽之两任县职,清廉自守。开宝二年(969年),复职为著作佐郎,掌管盐谷数年。大臣薛居正曾向太祖荐杨徽之可为相,不见用。乃出知全州(今属广西)。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召杨徽之为左拾遗,回朝又升右补阙。太宗好诗,久慕杨徽之诗名,见面索要其平生所作,因献数百篇及谢诗以进,其末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等句。太宗特选其十联警句,亲书于御屏风上。杨徽之又献《雍熙词》10篇,太宗为和韵酬答,每有御制诗,也都赐赠给杨徽之。杨徽之有病,即遣太医往视。旋迁御史、库部员外郎、判刑部南曹、同知差遣院等职,赐予金章紫绶。又奉诏与李昉等汇编前代文章,成《文苑英华》1000卷,是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杨徽之还受命编诗180卷(一作200卷)。后历迁刑、兵二部郎中,并同知京朝官的考课。端拱元年(988年),拜为左谏议大夫,旋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二载,入朝判史馆事。太宗召见,特加史馆修撰,兼判昭文馆、集贤院。任职期间,杨徽之建议于太学增加通经术、有专长者为博士,分教皇家及权贵子弟。太宗有意委其以大任,因受反对者诬谤,贬出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又改调为镇安军行军司马。不久,太子赵恒受命为开封府尹,特召杨徽之为左谏议大夫、开封府判官(一说为推官)。嗣后,兼任太子左庶子,进给事中。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即拜杨徽之为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咸平元年(998年),转为礼部侍郎,仍兼学士。旋称病,求解除近职,改授兵部侍郎兼秘书监。真宗欲多起用耆德老成的学者为自己讲学,乃特设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之职,命杨徽之为侍讲学士,仍兼秘书监,同时受命的还有夏侯矫等4人。杨徽之利用侍讲机会,多向皇帝纵论天下利弊。不久,称脚病告老。真宗特取名药赐予疗治。值郊礼大典,杨徽之虽不能扈从,但仍受加封赏赐。

  次年,真宗北巡,杨徽之入宫辞送,真宗对其温慰恳挚;北巡途中,还手诏存问。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真宗还都,特派人慰谕,当日,杨徽之疾笃去世。诏赠兵部尚书,赐钱50万,绢500匹,官给营葬。杨徽之无子,因录用其女婿、外孙、侄孙等官职。后来,夫人王氏卒,朝廷同样优厚赐葬。景佑二年(1035年),追崇先帝旧臣,升赠杨徽之为太子少师,赐谥“文庄”。 

  《宋史》称:“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嫉非道以干进者。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 

  杨徽之有诗文集20卷传世。宋僧文宝曾高度赞美其诗,称:“当以天地皓露涤笔于金瓯雪碗中,方与此诗神骨相投。”清代纪晓岚甚至说,在当时诗坛的“一望黄茅自苇之中”,杨徽之的诗“如疏花独笑”(《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二)。

藏书故事

北宋藏书家、图书馆官员。字仲猷,一作杨徽。建州浦城(今福建蒲城)人。幼刻苦为学,好吟咏,每对客论诗,不知疲倦。周显德二年(955)举进士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至集贤校理,累官左拾遗。入宋后,历官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以性淳厚清介,崇尚名教。当时会诏李昉等人采集前代文献,类为《文苑英华》。因他精于风、雅等诗歌的研究,分命编诗为180卷。历迁刑部、兵部郎中。不久拜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后以足疾告归。真宗时,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善谈多识,自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家藏书甚富,晚年因无子,所藏之书悉赠与外孙宋绶。卒谥文庄。著有文集20卷。

猜你喜欢

  • 郑大枢

     郑大枢,台湾县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例贡。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 郑之藩

    郑之藩,香山人。明世宗嘉靖十年(一五三一)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四。

  • 苏氏

    苏氏,苏洵女,适程之才。

  • 孙不二

    (?—1182)宁海州人。丹阳顺化真人马钰之妻,与钰同师重阳王真人,诣金莲堂出家。世宗大定中居洛阳风仙姑洞,越八年,沐浴更衣,端坐而化,传为仙去。

  •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 陈祖范

    陈祖范,清学者、文学家。字亦韩,号见复,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这年秋天礼部会试中式,生病,没有参加殿试,后回到江南,闭门读书。几年后,雍正诏书天下,广开书院,好多大官争相延聘陈祖范去书院教书。他教书有方,但教了一二年就辞去不干了。他说,学生读书都为了做官,考不中进士就说你书教得不好,师道难立。我不想做官,和他们同列,觉得很难为情。朝廷举荐经学通儒,陈祖范被列榜首。因年老,不就职,赐国子监司业。

  • 李珣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多感慨之音。)

  • 萧妃

    萧淑妃(?-655年11月27日),唐高宗李治的妃嫔,南朝士族兰陵萧氏望族,齐梁皇室后裔,生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李下玉、高安公主。高宗李治为太子时,萧氏为良娣。唐高宗登基之后,晋为淑妃,宠冠后宫。后在与武则天的宫廷斗争中失败,被废为庶人,关押在暗室,被武则天砍去手足,浸泡在酒缸中,最终被折磨而死。

  • 公孙龙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华夏族。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生于赵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

  • 周熙元

    字吉梧,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