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陈翥生平

陈翥生平介绍

陈翥(982年~1061年),北宋著名科学家。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江东路池州铜陵县(今安徽省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北宋皇佑年间(1049年~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此书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26部182卷,又有10图。陈翥是中国林学史上亦是世界林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查看陈翥的诗词古文

生平

  陈翥 自称子翔,讳子四,号桐竹君、咸聱子。江东路池州铜陵(今安徽铜陵)人。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生;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卒。 园艺学。

  陈翥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父亲陈附是一位性格纯朴、知书达礼的人。陈翥共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三,自幼享有较好的学习条件。 青年时期的陈翥和封建时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得到荣华富贵。早年虽屡试不中, 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发愤读书,争取金榜题名的决心。后来,他干脆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房子,闭门苦读,即使妻子儿女也“非时不见”,指望一举成名。然而,他却一次次名落孙山。到40岁的时候,他感到自己被病魔折磨了10多年的身体已像虫蛀空的树木—样,力不能支;加之兄弟不和,更使他心疲神伤。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仕途无望,不如“退为治生”。于庆历八年(1048)在村后西山南面整了2—3亩地植桐种竹,聊以自娱。他的传世作品《桐谱》就是在亲自躬耕以后写的。

  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

  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

  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萃。

贡献

  陈翥隐居家乡,始终勤奋好学,据说他生前曾撰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方面的书达26部180多卷。但传留至今的只有《桐谱》一书。

  《桐谱》是陈翥搜集以往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野外调查和种植实践写成的。约成书于皇祐末年(1054)前后。书稿约1.6万字,全书约8000字,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为“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书中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前人有关桐树的认识史,详尽地阐述了泡桐的生物学特征,总结了它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其中包括不少精辟的见解和论述,称得上是宋代众多动植物专谱中的上乘之作,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粹。

社会评价

  《桐谱》是我国最早一本比较详细地论述泡桐的专著。历来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都曾引据或辑录过其中的资料。现代某些外国学者在研究泡桐的起源和传播史时,也引用过本书,可见《桐谱》还是一本在学术界有影响的著作。

  陈翥能写出这样一本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植物专谱,并因此而被人认为是古代一位科学家,与他本人有较高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分不开的,而后者尤为重要。陈翥并非纯粹为生产目的去种植桐树的,主要还是在于平抚心中的忧伤,得到精神安慰。他曾自号“桐竹君”,乃因为桐是传说中凤凰栖止的树木,历史上曾有人因种桐而结识贵人。此外,在陈翥看来,桐树到冬天落叶能“顺时之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良材。他把这种植物用来象征自己,颇有孤芳自赏的意味。还指望有一天“大匠如顾怜,委躯愿雕刻”。他作《桐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泡桐这种植物。正因为有这样的内衷,陈翥是怀着特殊的心情记述桐的。

猜你喜欢

  • 虞羲

    虞羲,南朝齐梁间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阳(李善《文选注》引《虞羲集序》),一说字士光(《南史·江淹任昉传》)。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虞羲的诗以《文选》所录《咏霍将军北伐》最为有名。这首诗写沙场烽火,如“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颇有气势。

  • 正岩

    字豁堂,浙江仁和人。著有《同凡草》。

  • 萧德藻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 钟炤之

    饶州乐平人,字彦昭。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为善化尉,迁宿松令,调知潭州,所至甚为士民敬爱。尝受教于张栻。长于词赋。有文集。

  • 欧阳澈

    欧阳澈,男,北宋末江右人布衣。字德明,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少年时即喜谈世事,尚气大言,慷慨不稍屈。靖康初应诏上疏,奏论朝廷弊政三十余事,陈安边御敌十策。金兵南侵,徒步赴行在,伏阙上书,力诋和议。建炎元年八月,与陈东同时被杀,年三十一(《宋史》本传作年三十七,误)。绍兴间,追赠秘阁修撰。

  • 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杨亿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 邹若媛

    邹若媛,字亦南,无锡人。适诸生朱汝纶,少工吟咏,殁后,婿秦小岘梓其遗集曰《亦南庐小稿》。

  • 唐元

    (1269—1349)元徽州歙县人,字长孺。工诗,善古文,与洪焱祖、俞赵老称新安三俊。泰定帝时以文学起为平江路学录,升南轩书院山长。后以徽州路儒学教授致仕。有《易传义大意》、《见闻录》、《筠轩集》。

  • 贾固

    贾固,元(约公元一三六八年前后在世)字伯坚,山东沂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太祖洪武初前后在世。工散曲。官至中书左参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