鄾
【源】 ①鄾(故城在今湖北襄阳北),春秋时姬姓子爵国,子孙以国为氏(17,60,62)。②春秋时邓大夫食采于鄾邑(故城在今河南邓县南之沔水北),楚并其地,子孙氏焉(7,12,15,17,60)。【望】 南阳(418)。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 “邓大夫食采鄾邑,子孙因氏焉。”此以邑为氏。鄾邑,杜预云: “地在邓县南、沔水之北。”或称: “在今湖北襄阳西北。”②优国之后。《姓氏考略》注“憂(忧)”引 《路史》云: “优国后有优氏、鄾氏、忧氏。”望出南阳。
【源】 ①鄾(故城在今湖北襄阳北),春秋时姬姓子爵国,子孙以国为氏(17,60,62)。②春秋时邓大夫食采于鄾邑(故城在今河南邓县南之沔水北),楚并其地,子孙氏焉(7,12,15,17,60)。【望】 南阳(418)。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 “邓大夫食采鄾邑,子孙因氏焉。”此以邑为氏。鄾邑,杜预云: “地在邓县南、沔水之北。”或称: “在今湖北襄阳西北。”②优国之后。《姓氏考略》注“憂(忧)”引 《路史》云: “优国后有优氏、鄾氏、忧氏。”望出南阳。
读音:Fómùqí【综】 清正蓝旗蒙古马甲奚特何诺之妻为佛穆奇氏(260)。
读音:hào【源】 见《姓苑》(7,11,15,17)。【布】 四川成都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兰坪、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未详其源。
读音:gāo【源】 ①系自偃姓。古帝皋陶(一作咎繇)之后,见《风俗通》(1,11,12,17,60)。②春秋时越大夫皋如之后(60,62)。③彝族姓(130)。【变】 亦作〔皐〕(7,12)、〔臯〕(
读音:Yímù【源】 春秋时宋桓公之子鱼目夷(即公子目夷,字子鱼)之后,见《路史》(17,63)。按:疑夷目为目夷之误。《姓氏词典》引 《姓觿》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yì【源】 ①古有懿氏国(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北),其后有懿氏(7,11,60)。春秋时陈、卫均有懿氏,出于此,或别为一族(7)。②齐懿公之后,以谥为氏,见《风俗通》(1,12)。一说,齐懿公为齐
读音:Dàgōng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引 《姓解》收载。《续通志·氏族略》亦载,其注云:“宋大公鼎,户部使。” (按:疑此当音tàigōng,即太公氏。古大、太字通。)
读音:E-dié【源】 金时女真人姓(71)。【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阿达〕(24)。清周春《姓谱》谓阿迭即阿典,而《金史·百官志》分阿迭、阿典为二氏(71)。【望】 广平(71)。
读音:Pī【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读音:jí极,姬姓之后。(见《路史》)
读音:Zhènméng【综】 古氏,见《中华姓府》(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