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ǔ

禹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自大禹。二是以国为姓,源自妘姓。春秋时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其后代子孙以国为姓,后去邑旁为禹,表示亡国,称禹氏。

现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禹姓人分布。

禹姓历史人物有禹之鼎,清画家。尤其擅长画肖像。有《骑牛南还图》《放鹇图》等作品传世。

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七位。


【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支庶之后,见《风俗通》(1,6,7,9,12)。 ②周时鄅国(故城在今山东临沂北),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禹氏(7,15,21,60)。 ③回(176)、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陇西(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人】 禹万诚,宋时常州刺史(15,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有分布。汉、回、鲜等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姓姒,夏禹之后也。王僧孺 《百家谱》 云: 兰陵萧道游娶禹氏女; 南唐将禹万诚。望出陇西。” ② 《姓氏考略》 注引 《广韵》云: “鄅子之后,以国为姓,后去 ‘邑’ 为禹。”《姓氏词典》 注“” 引 《姓考》 云: “惠连妘姓之裔,封於鄅,即春秋鄅国,其后为氏。鄅建国於启阳,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则禹或鄅所改,系出妘姓。”

金代有禹显,义胜军节度使; 明代有禹祥,仁寿县知县; 清代有禹之鼎,康熙时名画家。

猜你喜欢

  • 都 普

    读音:Dūpǔ彝族姓氏。本氏族名,或以代姓。或称“都卑普”,即蜂 (氏) 族,后或改汉姓王、钱。见 《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 丹鳳

    读音:Dānfèng【源】 少昊之官,司闭者也,后为氏(15,63)。少昊,一作少皞,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名挚,一作质,一说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

  • 读音:Yú【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后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1,6,9,12,17)。②古有鱼国,即鱼复地,春秋时唐国鱼邑,故城在今四川奉节东北,《左传》文公十九年,鱼人

  • 读音:jiè【源】 ①周时东夷有介国(故城在今山东胶县南70里之介亭),春秋时为鲁附庸,其后以国为氏(7,17,21)。 ②夏时有介侯国,在汾之介休(故城在今山西介休东南15里),其后有介氏,见《姓考

  • 读音:Lè【综】 见《中国姓氏集》(91)。《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 收载并注此音,且曰: “极罕见姓。”未详其源。

  • 宜特墨

    读音:Yítèmò【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五派,出叶赫、叶佛讷赫村、尼雅满湖、哈达、伊禄诚嘉浑村等地(23,63,180,260)。【变】 清满洲正蓝旗中有宜特默氏(259)、镶白旗满洲前锋护军常索住

  • 南鄉

    读音:Nánxiāng【源】 春秋时晋国高士隐于南乡(故城在今河南淅川东南),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4,7,9,12)。【变】 后改为南氏(17)。【人】 南乡槐,汉时羽林左监(1,12)。历史

  • 幺燕鳥

    读音:Yàyànniǎo《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太平图话姓氏综》 注云: “鲜卑姓。源于乞伏氏。”疑此非姓也。 乞伏, 或误作 “伏”。 , 玄鸟,

  • 厹猶

    读音:Qiúyóu《姓氏词典》 引 《姓解》 收载,其注云: “即仇繇氏。” 《汉语大字典》 作 “九由”,其注云: “春秋时国名,在今山西阳泉市。或作 ‘仇由’、‘仇犹’、 ‘ȩ

  • 墨勒迪哷

    读音:Mòlèdíliè【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四派,出黑龙江、宁古塔、穆湖、商颜倭赫等地(23,63,180,260)。 【变】 ①一作〔墨尔迪勒〕(180,260)。②后改为孟氏(18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