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í

【源】①古弥国在益郡(在今四川境),因氏,见《国名纪》(17)。②春秋时鲁大夫季子之后(17)。③系自姬姓。卫公孙弥牟之孙子瑕,以王父字为氏(6,11,12,17,60)。④北魏时鲜卑族有弥姓(60,62)。又,关西复姓弥姐氏之后改为弥氏(78)。【望】新丰(17,418)。【布】河南巩县(301)、卫辉(287)、山西交城(350)、安徽淮南(362)、江西萍乡(371)、台湾基隆(68,261)、北京、山东、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均有此姓。【人】弥仆,汉时东郡酷吏(21)。弥逊,宋徽宗时知冀州(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临汾,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羌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姬姓。《史记》 卫公孙弥牟,弥牟孙子瑕,以王父字为氏。”或云: “王父字为氏者,皆公子也。诸侯支庶之子为所始之宗,故以其字为氏。今弥牟者,公子郢之子,灵公之孙也,以此则知亦有以公孙之字为氏者。”② 《姓氏考略》据《魏书》 注云: “后魏时鲜卑有弥姓。即弥加是。” ③或出自古西羌,由复姓弥姐氏所改。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羌族》。望出新丰。

汉代有弥仆,酷吏; 宋代有弥冲,祥符登第; 又有弥逊,徽宗时冀州知州; 明代有弥坚,刑科给事。

猜你喜欢

  • 豆豆哇來

    读音:Dòudòuwāilái【综】 台湾土著姓。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赛夏族之原有姓, 豆 豆 哇 来 之 意 为 豆 类, 后 改 姓 豆(65)。

  • 巴新特

    读音:Bāxīntè【综】 清正红旗满洲马甲诸神保之妻为巴新特氏(260)。

  • 读音:Hòu后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官名为姓氏,源于共工氏。二是以封邑为姓氏,鲁公族有后姓。后姓发源于山东。如今,四川、甘肃、湖南、安徽等地均有后姓人居住。在古代,掌管土地事务的官名为后土

  • 孟伍

    读音:Mèngwǔ【源】 彝族姓(375)。

  • 韓褐

    读音:Hánhè【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晋韩厥(即韩献子)之后,见《姓氏英贤传》(7,12,17,60)。【人】 韩褐胥居,战国时赵肃侯大夫(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

  • 朱萍

    读音:Zhūpíng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 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据《中国姓氏汇编》注云: “即朱泙氏。”见“朱泙”条。

  • 丈坎尼

    读音:Zhàngkǎnní景颇族姓氏。汉意为“银匠”,当以职业为姓氏。参见《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 雅克布哈岱

    读音:Yǎkèbùhǎ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作“颜不草岱”。

  • 調人

    读音:Tiáorén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广韵》 云: “ 《周礼》 有调人,其后氏焉。”此当以官为氏。或为单姓“调”。参见“调”条。

  • 读音:yì【源】 夏禹之后封于弋(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因以为氏(17,62)。【望】 河东(17,418)。【布】 安徽淮南(362)、湖北钟祥(388)、台湾云林、屏东、台北(68、261),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