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ào

廖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邑名为姓氏,出自姬姓。周文王有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为姓氏的,称廖氏。二是相传帝颛顼有后裔叫叔安,夏朝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姓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三是出自改姓。商朝末年,纣王残暴,缪、颜两姓为避祸而改姓廖。

廖姓发源于河南,秦汉之际开始向周边迁徙,其中一支形成巨鹿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廖姓南迁至湖北、四川、江苏、浙江一带。唐代廖姓进入福建,宋代成为福建大姓。明初,廖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江苏、北京等地。如今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

廖姓历史人物有廖扶,东汉学者,兼善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之术,名满天下。廖化,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果敢。小说里面流传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说辞。廖仲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二位。


【源】 ①古时廖、飂、蓼通,春秋时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固始东蓼城冈)。廖叔安之后,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6,7,15,17)。②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7,9,12,17,60)。③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迨殷纣无道,缪、颜同隐于黄河西北,改姓曰廖,见《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69)。④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7姓,第4姓为廖(65)。⑤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4姓(111)。后改安化州,即今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今毛难族姓。⑥仫佬(112)、瑶(118)、水(125)、苗(135)、回、蒙古、壮、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变】亦作飂(12)。【望】巨鹿(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0.3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5省区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73%。【人】廖顗,汉时巨鹿太守(6,15)。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甘肃之永登,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宜丰、金溪,广西之田林、灌阳,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蒙、壮、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 其注云: “亦作 ‘飂’, 并力救切; 今呼为 ‘料’。《风俗通》: 古有廖叔安,《左传》 作 ‘飂’, 盖其后也。今衡山南剑多廖氏。 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 (按: 《中国姓氏辞典》 引 《尚友录》 作: “古有廖叔安,春秋伯飂其后也, 今衡闽中多此姓。”与郑樵所说有别,兹录以备考。)望出巨鹿。

东汉有廖扶; 三国时蜀有廖化,并州剌吏; 南唐有廖澄,大理评事; 明代有廖道南。

猜你喜欢

  • 读音:mó【源】见《姓觿》(17)。【望】长沙(17,418)。【布】安徽淮南(362)、江苏武进(314)、四川安县(322)、山东烟台、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模道成,宋时沅州入,宣和庚辰进士,见

  • 不第

    读音:bù dì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云云不第氏。(见《潜夫论·志氏姓》)历史上罕见之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帝乙元子

  • 读音:Lú【源】 ①系自偃姓。古庐子国之后,见《风俗通》(1,17,60,62)。古庐子国,又称巢伯国,即春秋时舒国及群舒诸国,故城在今安徽合肥。②庐,楚邑,戢犁为庐大夫,其后以邑为氏(17,62)。

  • 孟生

    读音:Mèngshēng【综】 彝族姓。属彭伙家支,居四川昭觉(375)。

  • 子建

    读音:zǐ jiàn【源】 系自��姓,春秋时楚平王太子建(一作楚大夫)之后,见《姓氏英贤传》(6,12,21,60)。【人】 子建叔子,楚襄王时大夫(6,12,21)。历

  • 运奄

    读音:yùn yān秦之先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运奄氏。(见《史记·秦本纪》)

  • 芮伯

    读音:Ruìbó【源】 周大夫芮伯之后有芮伯氏,见《姓源》(17,62)。山西芮城西20里郑村有芮伯城,此乃芮伯出居之地(8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历史上的复姓。周文

  • 莫佳

    读音:Mòjiā【综】清正黄旗满洲马甲富伦之妻为莫佳氏(260)。

  • 悉羅

    读音:Xīluó【源】 鲜卑人姓(60,62)。或即叱罗(70)。【人】 悉罗腾,东晋末南燕尚书郎,见《南燕录》(7,17,24)。悉罗侯,东晋末前燕慕容皝之将(242)。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续通志

  • 虚連題

    读音:Xūliántí历史上匈奴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注引 《后汉书·南单于传》 曰: “单于姓虚连题……”《中国姓氏大全》作“虚连头”; 《姓氏词典》称:“又作虚连鞮”,姑兼收以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