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éng

冯姓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 是源于周文王之后, 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高公, 他的后代封在魏地, 其子孙采食于冯城, 后来, 这一支子孙以邑为氏, 就是冯氏。二, 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国大夫, 他博学多才善于治国理政。其后代遂以冯为姓, 主要居于今河南新郑。

先秦时期, 冯姓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至西汉文帝时, 冯姓族人有徙居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的, 并且成为当地望族。在三国以前, 冯姓族人已经分布于今山西潞县, 山东淄博, 陕西西安, 四川射洪、中江、渠县和湖北公安等地。另一支河南冯姓则广布于河南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唐河及湖阳等地, 其中湖阳冯姓成为当时著名的大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大举南迁, 进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望族。冯姓族人在唐宋时期又有两次大规模南迁, 后散居于江南广大地区。在元明清时期, 冯姓族人进入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有的还远居于海外。如今, 冯姓在我国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冯姓历史人物有明代文学家冯梦龙, 他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 被封南王, 称七千岁。近代有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

冯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九位。


毕公高之后,食采于冯城,因而命氏。(见《广韵》)

冯氏出颍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者,而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见《姓氏考略》)

猜你喜欢

  • 姑佑

    读音:Gūyòu珞巴族姓氏。出自苏龙部落,属母系氏族。或云,以“房后”为图腾。见 《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

  • 读音:luán【源】 见《姓苑》(17,21,60)。北地有参䜌(故城在今甘肃庆阳西北),或以地为氏(60,62)。【变】 一作恋(62)。【人】 䜌秘,汉时南郡太守(9,

  • 長勺

    读音:Chángsháo【源】 周成王分鲁侯伯禽以商民六族,其一为长勺氏(7,11,12,17,60)。长勺,春秋时鲁地(7)。当以地为氏。【望】 河南(418)。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 居榮聶拉

    读音:Jūróngnièlā【综】 德昂族姓。世居云南潞西,汉姓为赵(146)。

  • 蔣巴

    读音:Jiǎngbā【综】彝族姓。阿某斯都、阿尔、丁惹、洱顾等家支均有蒋巴姓。属阿某斯都家支的、又称〔比耶蒋巴〕。属丁惹家支的,又称〔牟惹蒋巴〕。属阿尔家支的,居四川布拖(375)。

  • 读音:Pó【源】 见《中华姓府》(63)。江西有鄱阳湖,或以水为姓(91)。【布】 广西贵县大墟(62)、湖北麻城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馀干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

  • 珠雅拉

    读音:Zhūyǎlā【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23,63,180,260)。 【变】亦作〔珠雅喇〕(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满族姓氏

  • 泣伏利

    读音:qì fú lì【源】 南北朝时高车十二姓之一为泣伏利氏(49,60)。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魏书》云: “高车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

  • 徒單

    读音:Túdān【源】 徒单,金时女真人部落名,部人散布于活剌浑水(今呼兰河)、按出虎水(今阿什河)、速苏海水(今黑龙江尚志马延镇东南苇河、亮河一带)等地。以部为氏(71,397)。【望】 代郡(17

  • 甘光

    读音:gān guāng甘昭公子成公,世官王所,有甘光氏。(见《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