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集古今佛道论衡

集古今佛道论衡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是道宣晚年作品,唐龙朔元年(661)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至麟德元年(664)最后完成。自佛教传入以来,道教人士时有异议,为了辨明是非,故商榷由来,铨衡叙列,故撰以《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本书集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至唐高宗麟德年间,约六百年时间里佛道之间的争论和矛盾纠纷,就有代表性的事件撰述成文三十篇(附录除外),阐明作者的观点。第一卷共七篇,即:汉明帝时一篇,三国吴主孙权时一篇、元魏时一篇、刘宋文帝时一篇、元魏明帝时一篇、梁武帝时一篇、北齐文宣帝时一篇。另附有曹植、孙盛等论文三篇。第二卷共六篇,即:北周武帝时三篇,北周宣帝时一篇、隋文帝时二篇。第三卷共十篇,即:唐高祖时三篇,唐太宗时七篇。第四卷共七篇,即唐高宗时七篇。另附有道士郭行真舍道归佛文十六章。本书所收载的佛道争论问题,有的见载过《弘明集》、《广弘明集》,有些是本书首次见载。择其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争问题是:一、佛道二教的夷夏问题。此问题在南北朝时一直是作为道教反对佛教的口实,北周武帝灭佛即以“佛经外国之法,此国无须”为主要理由,虽慧远力争强辩,终与事无补。二、佛道二教的真伪问题。道士以华夷不同攻击佛教,佛徒则以当时道士是“黄巾之余”、“妄托老君之教,还击道士(本书卷三)。三、佛道地位先后问题。李唐王朝极力抬高道教,奉李耳为其先祖。唐高祖武德八年下诏说:“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当时胜光寺沙门慧乘与道士李仲卿等在国学中对此事争论得很激烈。贞观十一年太宗下诏说:“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沙门智实因抗命被放逐。玄奘入灭前几年上表高宗,劝宜更变,也被高宗束之高阁了之。武则天当政后,便改弦更张,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旧唐书》卷六)。有关两教教理争论问题,本书仅载两次。一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玄奘译《老子》为梵文,玄奘与道士蔡晃等辩论道与菩提的异同。另一次是显庆三年高宗召佛、道二宗到宫中详述名理,道士李荣主道生万物之义,沙门慧立反驳后,标出佛法是以因缘为宗。《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对佛道之争进行疏理归纳和明辨,为后学认理出了一些头绪。它也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史料,如唐初佛、道七桩交涉事件、玄奘译《老子》与道士议论一事等。这些无疑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有助于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的研究。如果说缺点那就是有些史料并不真实,如《汉法本内传》未加斟辨即收入此书。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读法言札记

    一卷。清陶鸿庆撰。是书为读诸子札记之第十四种。《学行》篇,“以其所葬”,以五臣注本作“其所以葬”。《重黎》篇,“者”读为“诸”,“也”读为“邪”,谊皆精,即《孝至》篇,“宗夷猾夏”,从《广雅释诂》“宗

  • 桐阴山房丛刻

    三种,三卷。清周继煦撰。周继煦字春甫,江西泰和人,生卒年不详。官居贵州,与邵汉勋、郑珍、莫友芝等交往。丛书所收三种均为其撰述小品:《蕉心阁词》一卷,是周继煦的词集;《幽梦影续评》一卷,《幽梦影》为明张

  • 阵纪

    四卷。明何良臣撰。良臣字际明,又字惟圣,浙江余姚人(余姚明清属绍兴府,故《四库提要》又谓之会稽人)。生卒年不详,据此书前后序及跋皆题万历己丑、辛卯年(万历十七、十九年即1589年、1591年),可知其

  • 由拳集

    二十三卷。明屠隆(1542-1605)撰。屠隆,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除颖上知县,调任青浦知县,迁礼部主事,遭人诬谄,罢官归家,遨游吴越间,

  • 说文辨字正俗

    八卷。清李富孙(1764-1843)撰。富孙字芗沚,浙江嘉兴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生。著作甚丰,尚有《春秋三传异文释》、《夏小正异义》、《汉魏六朝墓铭纂例》、《校经廎文稿》等。是编乃是以《说文》

  • 周易孔义集说

    二十卷。清沈起玄(1685-1763)撰。沈起玄字子大,江苏太仓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至光禄寺卿。乾隆十三年(1748)以疾告归,杜门读书。历主钟山、济南、扬州、太仓诸书院。此书认为十翼是

  • 宣和遗事

    二卷,分前后二集;另本题《大宋宣和遗事》,四卷,分元、亨、利、贞四集。宋人编,可能经过元人整理。讲史话本小说,按年代简述北宋政治的演变。开头入话部分历举自上古尧舜至纣王、隋炀帝等贤明君主和无道失政君王

  • 禹贡新图说

    二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广东嘉应人,道光年间举人。本书卷首有陈澧的序,序中称杨懋建“主讲书院,欲使学者因《禹贡》一篇而通知古今。此君之善教,非如程泰之进讲《禹贡》多说、外国幽奥之地也。”陈澧虽

  • 焦南浦年谱

    一卷。清焦以敬(1685-?)、焦以恕(1697-?)编。以敬字星持,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选庶吉士。以恕字心如,廪生,二人俱谱主之子。谱主焦袁熹(1661-1736),字广期,自号南浦,江苏

  • 武夷山志

    二十四卷。清董天工撰。董天工,字典斋,福建崇安人。武夷山在崇安县南。道书以其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相传古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武夷山旧有志,董氏以为不足。其取衷稚生、徐德望、王适庵、王草堂四人所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