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铜陵县志

铜陵县志

①十卷。明熊荩臣修,何自谦纂。熊荩臣,字念斋,云南昆明籍,江西金溪人,举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来任铜陵县知县。铜陵有志,自明永乐始,历弘治、正德、嘉靖,虽更四修,然伪舛缺略,皆非佳作。自嘉靖四十二年(1563)纂修之后,至是复二十余年,中间兴建因革,多有不同,熊荩臣莅任铜陵之始,即访求邑乘,病其芜蔓弗核,创议重修,延何自谦总其事,订辑旧文,参益新事,于万历十五年志成。此志体例不务新奇,于旧志之缺误粗略,亦多所增补订正。礼仪、祀典,只载本邑中独有者,至于通行者,此则摒而不书,亦较旧志为有体。有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②十四卷,图一卷。清朱成阿等修,史应贵等纂。此志始修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中经朱成阿、钱金殿、李青岩各县令修辑,至二十二年(1757)志成。此志以图列之卷首;卷一为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卷二为城池、官署、宫守;卷三为学宫、武备;卷四为户口、田赋、积贮;卷五为坛迹、庙宇;卷六为乡耆、风俗;卷七为选举、武科、征辟、赀选、封荫;卷八为名宦、乡贤、乡宾;卷九为政事、忠贞、孝友;卷十为笃行、义行、文学;卷十一为隐逸、游寓;卷十二为列女;卷十三为方伎、仙释、祥异、古迹、兵氛;卷十四为艺文。此志门类,堪称完备,就其内容,实为简略。其于卷七中设赀选一目,为他志书所未有,亦为有见。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大竹县志

    ①四十卷,清翟修,王怀孟纂,蔡以修续修,刘汉昭续纂。蔡以修,曾任大竹县知县。刘汉昭,举人。《大竹县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全书共四十卷,分为:卷一至卷十,星野、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

  • 四书识遗

    二卷。清程大中撰。程大中有《四书逸笺》,四库已著录。是书即《四书逸笺》的初名。大中所作别录凡十种,《四书识遗》为其中之一。所引诸说,大抵散见他书,旁搜而得。因非解经之正,故入别录。后改题名为《逸笺》,

  • 紫微杂说

    又称《紫微杂记》、《东莱吕紫微杂说》等。一卷。北宋末南宋初吕本中(1084-1145)撰。吕本中字居仁,学者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吕公著曾孙,少以荫初承务郎。绍圣间以元祐党人子弟免官。

  • 易深

    八卷。清许伯政撰。许伯政字惠棠,巴陵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此书以为图书都出于太吴之世,卦数生于河图,蓍数生于洛书。又兼取汉人卦气、纳甲及《京房易传》、《火珠林》之法,而不用

  • 清真集校本

    二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郑文焯,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大鹤山人、冷红词客,正黄旗汉军籍,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尝自称山东人,如词集《瘦碧词》自著“高密郑文焯”,词集《比竹余音》自

  • 周礼汉读考

    六卷。清段玉裁(1735-1815)撰。玉裁字若膺,又字乔林、淳甫,号茂堂,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清代著名的文字、音韵、训诂学家、经学家,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师从戴震。乾隆二

  • 东涧集

    一卷。宋汤汉撰。汤汉,字伯纪,号东涧,安仁(今属湖南)人,生卒年不详。以荐授信州教授,度宗时官至工部尚书,谥文清。事迹载于《宋史·儒林传》。史称汤汉有文集六十卷,然至清末只有所编《妙绝古今》并有传本,

  • 历代铨政要略

    一卷。宋杨亿(974-1020)撰。杨亿,字大年,浦城(今属福建)人。宋太宗雍熙年间,年仅十一,被太宗召试诗赋,授官秘书省正字。淳化中,再试翰林,赐进士及第,授直集贤院。官至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工文章

  • 生斋读易日识

    六卷。清方坰撰。坰字子春,平湖(今浙江嘉兴)人,嘉庆举人,官至武义训导。其一生研求理学,以程朱为本,著有《生斋文集》。此《生斋读易日识》凡六卷,内容仅及《无妄》,盖未竟之作。其说易皆以易辞证反身克己之

  • 皇宋事宝类苑

    六十三卷。北宋末南宋初江少虞(生卒年不详)撰。参见《事实类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