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针灸大全

针灸大全

十卷。明杨继洲(1522-1620)撰。又名《针灸大成》。杨继洲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曾任太医院太医。杨氏少年时攻举子业,屡厄于有司,遂转而承继家业,于嘉靖年任侍医,隆庆二年(1568)任职圣济殿太医院,任医官至万历年间。他精于医理,尤长于针灸,行医数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博采针灸文献,颇有医名。在医疗之余,整理家传医技,集辑众家医书,参合诸家学说,引录《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经文,加以注释,结合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编成此书。全书共三十六万余字。于万历八年(1579)开始刊刻,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历经二十一年,才刊成问世。卷一论述针灸源流,引录《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经文,并加注释。对自《内经》、《难经》而下,至《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二十余种医学著作的成书、作者、内容特点等作了简略介绍,并指出本书是“总辑以上诸书,类成一部”;卷二、卷三为针灸歌赋。从经脉循行、各经穴位名称和取经方法,一直到针灸要领、临证取穴皆有记载,有很多可取之处。其中的“标幽赋”、“四总穴歌”、“行针指要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等皆为大多数针灸医所称道。卷后附有杨氏考卷(等)四则,计有“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针有深浅策”。其中论述精到,颇有见地,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卷四为针法。篇中收集了《内经》、《难经》、《神应经》有关补泻手法的论述,还罗列了后世各家的补泻手法,资料丰富,基本上反映了针灸补泻手法的发展。卷中亦论述了头、背、胸、腹部的骨度,对临床点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杨氏问答三十余则,多为杨氏多年的针灸心得之谈;卷五为十二经井穴、五俞穴、子午流、灵龟八法。介绍了十二经脉病证治疗的“原络配穴图”;卷六、卷七为十四经脉及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针刺深浅、主治病证等,并引用《内经》、《难经》、《明堂》等文献加以说明。全书共载穴位三百五十九个,其中单穴五十一个,双穴三百零八个;卷八为诸证治法,论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常见病针灸治疗。主要采用《神应经》,分门别类,罗列详细。共分二十三门,所列病证五百余种。专题论述了中风、伤寒治法,附列“”、“寒”、“腹痛”等三十余种杂病治法;卷九为治证总要、东垣针法、名医治法和灸法。其中“治证总要”一百五十余条,简明扼要,切合实用。附杨氏医案三十余条,脉证俱全,有理有法;卷十为陈氏小儿按摩经。为迄今最早的小儿按摩专书。全书以《内经》、《难经》为源,历代诸家之说为流,全面总结明以前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内容丰富,别具特色,颇为后世医学家推崇。流传广泛,在我国针灸发展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并传到国外,其全部或部分已被译成法、德、英、日等国文字。然此书亦有不足,如议论较为繁冗,编次较为杂乱等。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光绪六年(1880)扫叶山房刻本,197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尚书五行传注

    一卷。清袁钧辑,袁尧年校补。袁钧认为,《尚书五行传》一卷,过去列于《尚书大传》之中,称作《洪范五行传》,可是《大传》之中自有《洪范传》,所以,此《尚书五行传》应当另是一书。袁钧还认为,此书为汉以前人所

  • 治河方略

    十一卷。清靳辅撰。靳辅(1633-1692),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中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康熙初历内阁学士、安徽巡抚。康熙十六年(1677),选授河道总督,主持治黄河工程。在任十余年,河患大减

  • 东朝记

    一卷。原题海上王泌著。王泌,生平事迹不详。因懿文太子最初读书大本堂,故题书名《东朝记》。是书记述明懿文太子和建文帝诸事迹。多为《明史》未载,或有异。有《广百川学海》本。

  • 皇华集

    二卷。《续集》一卷。明翰林院修撰。本书系明赴朝鲜使臣与其藩臣之唱和集。正德十六年(1521),唐皋、兵科给事中史道以颁明世宗即位诏奉使朝鲜,与其藩臣日有唱和。朝鲜国王李怿特命书局编成此集。本书卷首有嘉

  • 中庸讲义

    二卷。清朱用纯(详见《大学讲义》)撰。是书首有自序。前半部申发“中”字义居多,后半部阐明“诚”字义居多。而“中”与“诚”都本于天,见于吾心。故要保此“中”,必须戒惧慎独。“诚”是实理,以实心而实此实理

  • 关右经籍考

    存十一卷。清邢澍撰。邢澍(1752-1822),字雨民,号佺山,一作佺山,阶州(今甘肃武都)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博学洽闻,家藏图书逾万卷,尤善史表、史志之学。此编初名《

  • 宋学商求

    一卷。附录一卷。明唐枢(生卒年不详)撰。唐枢,字惟中,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嘉靖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疏请明正李福达罪,斥为民。少从学于湛若水,深造实践。又留心经世略,九边及越、蜀、滇、黔等险阻

  • 岭南丛书前编

    四种,十二卷。清吴兰修编。吴兰修字石华,嘉应(今广东省梅县)人。嘉庆年间举人,官信宜训导。藏书数万卷,其室曰守经堂。著有《南汉纪》、《宋史地理志补正》、《端溪砚史》等。该丛书所收均为广东人士讲海事舆地

  • 叙古颂

    二卷。元钱天祐撰。钱天祐之履籍不详。其书前有延祐五年(1318)三月献皇太子进表。进表谓采摭经史成言,并仿效荀卿成相之体。凡帝王之道,起自唐虞,讫于有宋。共有八十六章,一章二十四字。并且于文章之后引述

  • 子史粹言

    二卷。清代丁晏撰。丁晏字俭卿,一字柘堂,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著有《颐志斋丛书》。此书是作者读子类、史类书籍时,摘录其中所谓“有益于身心之语”,撰成此书,故命名为《子史粹言